对教育创新者很有启发的五种教学场景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先看一张图,环境相关程度与教学复杂程度的关系图,出自某一期的《新校长》杂志,原文是讲电子设备和教学关系分析的。这个框架对于思考教学场景颇有启发。

自由环境
指的是MOOC类的课程,老师录视频学生听,最以教师为中心,也最容易准备。
正式环境
指的是课堂、会议室这种讲座式的教学。多数传统学校的教师对这个场景驾轻就熟,其中优秀者不乏演讲家,或是熟练掌握了教学法。
教学环境
是互动式的、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或是用游戏化的思路对教学场景有所调整。
真实环境
指的是和现实发生关联的场景。小部分比较硬核的PBL项目,或是服务学习的项目,都在此列。
非正式环境
最不以教师为中心,也最具有不确定性。场景包括但不限于游玩过程中,或是餐桌上,甚至是偶然的一次谈话。
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的“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应该至多包含自由环境、正式环境和部分教学环境。第二阶段的“教育即生活”,则包含了真实环境。第三阶段的“生活即教育”,则是以非正式的环境为基本教育场景。
前面四种场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设计感。教师的主导性依次减少,留白给学生的部分依次增多。
而非正式环境的教学,用帕尔默的话说,必须来自“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无需刻意的准备,但也可以说,教师要时刻准备着。看似最随意,却对专业性的要求最高。
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增补变化,相较之下,教学模式和教学场景则更具持久性。
我们从钥匙玩校以来,一直坚持在闲聊、游戏中展开教育。我把这些都归类为“玩伴教育“。那些对学生有触动的瞬间,通常发生在日常的言谈举止中,而很少在正经八百的课堂上。

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夏令营结束后,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慎独”二字。这是我夜里去他宿舍串门时无意中提及的。
另一个学生对我告诉他的“异类”言论印象深刻。我仔细回想才记起,这是和他一起打车去某地路上闲聊的内容。
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堂上经历巨大的情感波动和情绪起伏,可是私下的游戏里,常常开怀大笑,私下的聊天里,时而哽咽哭泣。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在情感投入的时候,记忆最深刻。
在平静的课堂上,可以得到大量的知识。但是非正式环境里的教育,常常能发生让人记一辈子的决定性瞬间。
傅国涌老师曾说:最好的教育是闲聊。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正在一起吃石锅鱼。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里,总是需要高质量的陪伴。资深的学习者可以和他们一起聊天,或是带着教育眼光和他们一起游戏。在放松的互动中,去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鼓励。也能善意的指出他们应该改正的问题。
真正的教学不在课堂,而是教师的一举一动。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
传统意义的很多好老师,不太容易卸下架子,拉下面子,做到和学生平起平坐。这也无妨。
五种场景下,在任一场景做到极致,都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在意教育创新的机构,则应该在五种场景中,都去寻求有效率的方式。
自由环境下的素材,可以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去整理。更需要慢慢打磨素材的内容,前有萨尔曼·可汗开路,至今仍有袁腾飞、李永乐可以做模板。

正式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学法和实战经验的相辅相成。在内容的链接和组织上,创意空间巨大。郭初阳老师的课堂教学,严丝合缝,设计精美,堪称此类典范。而很多知名的PPT演讲者,都可以作为此类课堂的学习对象,前后乔布斯,后有罗永浩。
互动式的教学环境,似乎一直都是好教育的代名词,西方的苏格拉底,东方的孔子,都是以对话而闻名。而互动发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值得勇敢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就是互动形式的一种。掌握游戏化学习的教育技术会让互动式的课堂如虎添翼。这也是很多教研机构钻研的重点。“问题焦点研究中心”提供了课堂的范本。而面对上千人大场面的,桑德尔的《公正》公开课,依然能借助互动来进行有效的推进,值得学习。

真实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这几年已经成为了教育的热点。一个好的项目目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外的专业机构BIE,以及国内的三有PBL,都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而非正式环境的教学,最好是用小威廉姆斯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去组织。从非良构的随机事件和场景中,去提取良构的教学经验。再用学习故事的方式去记录,去激发更多人投身其中。社会化学习的概念更多的也指向这一类场景的教育。
这几年在教育领域里摸爬滚打,我对自己在非正式环境下的教学水平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信,也正在努力整理这些经验。
所谓的教育创新,似乎正沿着这五个场景的趋势逐渐在改变。每一种场景都不可或缺。但是它们之间的比重,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家长们对教育认知的增长,逐渐向非正式环境倾斜。
教育的改变,终究靠的不是谁的振臂一呼或大刀阔斧,而是凭借我们每个人教育观念的更新,意识到日常的教育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有朝一日,这个图表中所谓的“非正式环境”的教育,能成为那个时代教育的正式环境时,便可算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