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考试的时候,我能这样写吗?
(2020-07-04 06:13:14)
标签:
转载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语段,如果你是她的语文老师,你会怎么批注?是否也会顺手在她本子上写上“传递正能量”五个字?
我反反复复问自己。我有点怀疑自己。
常常就有学生问我:“老师,我能不能写点披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比如人心险恶、诚信缺失、欺诈骗取、骗卖小孩等等的?”我会告诉他们,可以的,因为揭露本身就是为了遏制丑陋,暴露社会的阴暗面,也是为了宣扬人间正气,为了引导人心向善。写吧,用你的眼睛写出你的世界,写出你的心灵。写作,本身就是寻找我们的精神,那些丢失、扭曲的,可以提醒我们去重新构建原本就该美好清新的世界。
学生点了点头:“那我考试的时候,能写吗?”
我瞬间犹豫了!考试??哦!你是在考试?
“那……你最好不要写,如果是考试。”我说得不像我,可我确实说过。
当写作遇上考场的时候,套路就来了,你就能超然吗?那是分数,少一分,就可能上不了好学校,而作文,可不是少一分的事情。作为老师,你的考试分数也是我必须在意的。我惊喜于你的文字,你的思想,我会用红色笔圈画出你的这些有个性思维的文字,来表扬你在写作中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维。说真话、说有个人思考和见地的话,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是有担当的!
可是,你的考场作文不是我改的,给分多少不是我能决定的。
我说的好,不一定是阅卷老师说的好,而他说的不好,却一定是最后的不好。
在考场面前,我们也要讲究写作的分数意义。
我又怕说服不了自己,又说:“涉及社会黑暗面时,要有分寸,不要一味指责,应该辩证地去……”或者:“是可以写一些心中的苦闷和遇到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的,但是不要只流于批判,文章的中心观念还是要向上阳光的。如果你要揭露某些商家为谋利而欺骗消费者,那就一定要呼吁大家诚实。”
学生有点晕了。我也是!
那就干脆不写了吧。最安全。对,安全!
我不是那个阅卷老师,我真的不知道你的阅卷老师会是有怎样阅卷心理的人,我不敢拿你的分数开玩笑。
万一呢?这种万一又很容易成为现实。我在多次考场阅卷中见识到这样的场景。大笔一挥“太阴暗”“不阳光”,然后很有点思想的有创意的文章就落入尘埃,你找谁说理去?
百度一下,你就会发现,“不要写社会的阴暗面”,成了考场写作指导的金玉良言。
举个例子。
2018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目是“最懂我的那个人”,大多数考生写的主人公是亲人,另有不少考生写了老师或朋友,所写的都是身边的人物,所记的都是日常琐事。
就在阅卷老师感到审美疲劳时,有一篇作文闪现在屏幕上。
是这样写的:“我是地坛,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剥蚀了我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颓了一段段高墙,四周的老柏树,也愈见苍幽。游人一茬又一茬,但我感觉到没有人能真正懂我。在那样的一个下午,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残疾的青年在宁静的园中现出了自己的身影。他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我的内心忽然一颤,仿佛是一种宿命,我知道,一个最懂我的人出现在了我的生命中。”
这篇作文中的“我”,不再是抒情主人公,甚至不是一个人,而是“地坛”;那个最懂“我”的人,当然就是史铁生了。
于是,作文的主题就不再是浅浅的亲情或友情,而是对生命的感悟;语言也不再平铺直叙,而是灵活化用了很多《我与地坛》中的句子,具有了史铁生的风格。
可是,这种有才气、敢创新的作文,在中考阅卷现场引起争议!
有的老师主张打满分,鼓励创新;有的老师则主张给低分,甚至不能给及格分,因为没写作者自己的事,缺乏真情实感。
哪里没有真情实感吗?写他人的故事,怎么就没有真情实感?
这其实是不应该发生的争论,幸运的是,河南省2018年的阅卷老师们,学究气没有那么浓厚,给这篇作文打了“满分”,成为“最懂这篇作文的人”。
可是,要是这篇作文就没有被提出讨论呢?考生的命运又是怎样的?
想想,有点害怕的。
不是每个阅卷老师,都能成为“最懂这篇作文的人”,要是落在那个不懂你作文的人手中,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我们不一定能遇到懂你作文的人,那就让我们去懂改你作文的人。”我的老师曾经这样告诉我。我写文章也总爱跑调,老师担心。
现在,我也有这样的担心,面对考场,我们都不够自信,都在尽力圆滑。
写作,究竟怎么了?!
我们,究竟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