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尊重

(2020-06-19 06:36:00)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校共育

在校园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几个学生课间在一起嬉闹玩耍,原本两小无猜尽情投入到游戏之中,因为有学生的肢体语言过于丰富而导致对方的不满,很快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两个学生在一交流事情,因为一言不合忽然之间就红起了脸,唇枪舌斗闹得不可开交……这些事情的背后,都与没有学会尊重有关。

深圳的王怀玉老师在《小学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与指导》一书中提出:尊重,有四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外物。

尊重自己,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如果看看当下学生的一些处境,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那些一肚子的苦闷没地方倾诉而自戕的孩子,那些缺乏风险意识稀里糊涂失去了生命的孩子,那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尽义务的孩子,那些自己始终有理把原本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的孩子,往往就是没有学会尊重自己的人。很多时候,学生总是借着镜子之类的外物来观察自己的形象,看到的都是别人标准下的自己,因为不认识真正的自己,就会糊里糊涂地做出一些不尊重自己的事情来。

尊重自己,首先体现在不做损害自身健康的事情。不暴食暴饮,不整天熬夜,不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其次体现在不做降低自己人格的事情。凡事落落大方、不亢不卑,不会为了某种利益而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第三体现在不让消极的情绪左右自己。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第四体现在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上。一丝不苟、踏实勤勉地学习和生活的人,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乐趣,也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尊重自己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一个人越是认识自己,就越会尊重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是生活在人群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周围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就特别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孟子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所强调的,也是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关键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和同学朝夕相处、共同求学的过程中,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察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的需求,而且能做到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每个同学都是独特的,都有属于自己的、不愿意被别人窥知的一些小秘密,也都有一些难言之隐不想被别人所提及;其次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对待某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状况等做出各不相同的选择,你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和自己的选择一致;第三是尊重他人的财产不受侵犯;第四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不受侵犯。第五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比如说帮助那些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时,就一定不能让他有别样的感受;第六要忘记自己的辉煌。总是提醒他人关注自己所取得成就,其实就是在双方之间深挖沟壑。

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你愿意在一个群体里生活,就意味着你愿意遵守这个群体的运行规则,这是该群体有序开展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有人常羡慕国外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热情奔放和身心自由,让人觉得似乎除了法律,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其实不然,在群体活动中,他们无论是席地而坐、参加大型活动,还是课间换教室、上校车等,极少有交头接耳、嬉戏打闹、搞小动作的现象,有的是专注、热情、耐心、自觉和自然。学校正是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来实现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的。

要让学生尊重规则,首先规则的制定要非常具体,操作性强,一般情况下同时实施的规则5-6条就够了,太多了大家都记不住,自然也就无法遵守;其次在执行的过程中前后要一致,尺度不变,凸显规则的权威性;第三要将规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生活习惯,让其从心而为;第四是注意规则的层面特征,区分哪些是底线层面的规则、哪些是发展层面的规则、哪些是活动层面的规则,并让各类规则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合理的张力。

学校的公共财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按照课表去上课,是一种尊重;爱护教室里的各种公共财物,是一种尊重;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也是一种尊重;善于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欣赏鲜花的纹理和云朵的心态,善待每一种动植物,呵护我们日益紧缺的资源,更是一种尊重。尊重外物,和周边的环境和谐相处,是每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是不太靠谱的。作为一种需要培养的必备品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践。要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交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与他人、与周边的环境、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位置所在。学校的课程建设,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pplo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