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动活泼、好评连连的公开课,为什么在一线老师眼中没价值?

(2020-06-14 11:59:19)
标签:

转载

分类: 课程与课堂

最近参加了一所高中的公开课,从教学准备、课堂组织、教学形式各方面看,每一节都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活跃、成效显著的成功课堂。展示后,专家们的评价也非常高,总结的优点的确是课堂所表现出来的,而缺点也多是白璧微瑕。可参加听课的一线老师们,多半不在状态,不少人忙于写教案或批改作业,不能投入到课堂中来。而课后评价,这些老师们也不愿意参与进来,甚至多一个字的评论也懒得发表,很是令人奇怪。

从组织者那里来看,进行公开课展出,目的就是为了组织一线教师观看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成绩。为什么他们的积极性反而比不上那些并不需要“学习”和“提高”的专家们呢?

比如一节语文课,《苏武传》的第三课时。授课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一项,有两个目标:1、比较分析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2、把握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

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基于学生预习时反馈的几个问题:

1、李陵是如何劝降苏武的?2、为什么苏武对待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态度不同?3、苏武为什么自杀?不应该是张胜的过错吗?4、苏武为何之前两次自杀之后又想方设法活下去,是否矛盾?

同时,老师也有自己的“预设问题”: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课堂通过教师朗读一幅气势磅礴的赞美苏武的对联导入,一片掌声后,教师从容地展示了“课题”“教学目标”“问题呈现”等要素,几名学生先后上台表演课本剧,分别扮演苏武、张胜、卫律、李陵等人,惟妙惟肖,非常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两个情节。

接下来,进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环节,老师通过课件抛出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个人展示或主动回答的方式解决问题,逐步推进,依次解决反馈问题和目标问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很抢眼,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声回答,潇洒展示,气势很足,竞争激烈。老师则展示课件中的问题和答案,纠正补充学生的回答,进行得很顺畅。

最后环节,老师让学生写出一百字以上的给苏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极其有限的时间中,学生拟写也很成功,几位学生先后激情洋溢地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收到一片掌声。

课堂在令人激动的气氛中结束,学生和其他观众离开后,专家和语文老师们又组织了研讨批评。当然,基于成功的课堂,优点明显多于缺点,而缺点也多是皮毛的。

可令人遗憾的却是,在接下来看到的常规课堂中,几乎完全达不到公开课的程度,甚至连公开课的模式也呈现不出来。这就使得公开课的成功根本得不到推广,教学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

多方接触教师,慢慢地也能掏出老师们的心里话。

一、“那样的课,我们也上过。但只适宜于公开表演,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本不可能那样上。”

上一节公开课,仅备课,就得好长时间,网上下载课件,既得参考人家的,又不能够照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有不如意之处,得把多个课件完全揉在一起,变成自己的,谈何容易?备好了自己的课,拿到教研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的建议不能不采纳,修改起来又得费多少时间?尤其是拿给“把关”的人物看,又有可能全盘否定,还得推倒重来。几经折腾,大致确定下来,还得拿到班上试讲,让全教研组教师跟着去“挑刺”,回来还得修正。然后再换个班去讲,最终还得安排学生配合。到正式开讲的“公开课”,已经是排演得很熟练的节目了。平时的常规课,可能这么上吗?

二、“真正的课堂,即使一节课上下来,可能还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等着慢慢解决消化。”

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决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在这里。有时,遇到一些准备不足的情况,教师有可能被“挂”在那里。有时提问,换好几个学生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有时安排下去的任务,学生可能根本就没完成,课堂失却应有的基础,一节课会上得很生涩。可看人家那公开课,简直就神了,那种通畅利索,都是教师们做梦都想要的效果。事实上,不需羡慕授课教师的境界和水平,也不用嫉妒上课班级里学生的积极和主动。同样的教师,同样的学生,一旦离开公开课的舞台,回归到常规课中,大家都差不多。公开课的效果,是教学中的终极追求。

三、“只是一节课,就像摄影师找一个最佳角度,丑女也能拍出天仙的效果。”

《苏武传》这篇课文,选自文言文中最为生涩难懂的《汉书》,即使有大量的课下注释,大多数学生读起来也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教师们最为头疼的,是学生读不懂,过不了翻译关。几节课上过了,有的学生甚至读不通课文。教师想拿这节课出彩,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语言部分,在文章中最精彩的文学性上下功夫。这样,就把前提建立在学生全部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对情节、人物、主题、手法进行分析。对一篇有难度的文 言文来说,这些反而是最容易的部分。“教得好不如教得巧”。

四、“高水平的教师,就应该解决教学中的最重点问题。上得精彩有什么用?”

部编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这样说:

学习这些作品,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要注意这些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味文章的风格与韵味。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分别出自《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编者是从三部巨著中各开了一个小窗口,让师生们通过这个窗口一窥这些历史巨著的全貌。也就是说,要通过典例,了解整体。这样,可以确定的三个方面——作家作品、文章语言、艺术特点必然是每篇课文的重点。第一点靠记忆,第二点靠学习,第三点靠品味。教师怎样在有限的几个课时中解决以上问题,最见功夫。恐怕大多数教师最害怕的,也是最想掌握的教学方法,是想通过公开课学到手。可惜,他们屡屡失望。

五、“教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要解决问题,如此顺利的课堂,有什么问题?”

这话让人恍然大悟,越是顺利的课堂,恐怕越不真实。从导入部分展示的“反馈问题”和“预设问题”来看,课堂教学目标还是很明确的。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一切问题全部迎刃而解,师生配合相当默契。没有一个学生有惑未解,没有一个问题存疑未决。如果是教师高明,学校里不妨录他的教学课,到各个班里放,以一当十。如果是学生能力强,这样的班级,又何需教师?总之,给人的感觉,这节课就根本没必要上,因为不上学生也会。

原来,看上去相当出色的公开课,却隐藏有这么多的玄机。怪不得公开课、示范课遍地开花,教学水平总是原地踏步。怪不得名师层出不穷,庸师却生根发芽。(文|胸怀宽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