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可以被无限重视,但绝不可过度
(2020-05-10 10:48:5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家校共育 |
现在,教育已经被广泛重视,大到国家,小到家庭,都非常重视教育,这是好的现象。但是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发现过度教育的现象。
什么是过度教育呢?广义的“指由于过分扩张教育,中等、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开始超过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着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结果导致收入下降,教育资源被浪费了。”狭义的“也指施教者所实施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教育内容、方法等超出了社会对同龄人的普遍要求,超出了学生生理、心理成熟程度及现有知识经验水平;主观方面指:教育超出了学生的兴趣、志向等。”在此,我主要谈一谈狭义的过度教育的危害。
一、过度教育的表现
1.学校
学习时间过长。从各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可见,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班的作息时间表,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课内时间过长。从各学校的课程表可见,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班的课程表,每天连早自己和晚自习都在10节以上,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非常少。
课外作业过重。由于上课的时间过多,产生的作业量就过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过重。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做作业都做到很晚,几乎很少有能每天都完成作业的。
考试次数过多。学校考试名目繁多,如周考、月考、联考、期中考、期末考等,还有限时练、单元测试、阶段测试等。有的学校以考代练,甚至以考代教,使学生陷入题海,老师陷入试卷和作业批改。
2.家庭
观念上过偏。许多家长目光短浅、认识片面,总是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就达到目的了,缺乏全面发展的理念。
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喜欢攀比,在攀比中期望值越来越高。不能立足于孩子的实际,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厢情愿地拔高对孩子的期望。
投入上过大。有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但为了孩子,只要能提高学习成绩,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很少考虑是否必要。
要求上过严。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的生活上很宽松,但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要求很严,一点都不含糊,有的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
3.社会
教育机构各种各样。网络上宣传的、学校周边的、大街小巷的教育机构有很多,这些教育机构为各类教育和教育的各类需求的满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够正规的教育机构。这些机构营造出一种氛围,弄得有些家长眼花缭乱,加上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给学生报各种课程,其中有些是盲目的,不适合自家孩子的,占用了孩子大量的宝贵时间。
辅导补习名目繁多。学校周边的辅导班、补习班随处可见,只要是中考和高考的学科,就有相应的辅导班、补习班。放学之后、周末、节假日,辅导班和补习班“生意”非常火爆。
特长教育应有尽有。音乐、绘画、舞蹈、武术等特长教育也是应有尽有,既满足了一些同学的需要,也令一些家长在选择上非常迷茫。
二、过度教育的原因
1.学校
学校教育理念陈旧落后。没有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没有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过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同类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打着“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的旗号,为了提高升学率,为了多考一些学生,用尽各种手段,疯狂的征订各种试卷和资料,最大限度地挖掘挤占学生和老师的时间。
违背教育的固有规律。教育是有规律的,违背规律是要受规律惩罚的。有些学校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错误的坚定不移的认为师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学习效率和效果成正比。
2.家庭
“望子成龙”心切。有的家长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没能实现,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不是坏事,一旦“心切”,就可能会造成“拔苗助长”的后果,伤害了孩子。
盲目攀比成风。有些家长自己没有主见,在教育子女是非常焦虑,看别人家孩子上辅导班,他也跟着上,不顾自己孩子的意愿与需求。
思想认识偏差。有的家长本来对教育就不太了解,认识就有偏差,再加上辅导班、教育机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宣传和忽悠,就失去了判断,失去了方向,非常困惑和迷茫。
3.社会
社会上产生的氛围,不管好的坏的,大多是由学校和家长决定的。比如一个省都按教育部的规定,都不补课,这是一种理想的假设,那教育仍然是公平的。但实际上,只要有一个学校补课,这种平衡就被打破,有人称之为“剧场效应”。接着社会上的辅导补习班就应运而生,而且铺天盖地,因为有了市场,有了需求。家长紧跟着焦虑,为孩子找各种斑,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三、过度教育的危害
1.对学生的危害
剥夺了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如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未成年,缺乏甚至没有判断力,几乎一切都听老师和家长的,越是听话的孩子,受伤害越重。往往这样的孩子到了高中阶段,自我意识增强,逐渐觉醒之后,就像有的家长说的“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非常叛逆。
身心健康状况堪忧。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调查,从网络和相关资料上都能查阅到,身体素质不达标,近视、颈椎、腰椎都与课业负担过重有关,心理问题较为普遍,有的还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过分强调升学,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必然导致身心发展的失衡。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规律也是人的发展需求,违背了这个规律,必然要受这个规律的惩罚。
严重影响学习兴趣。过度的书本知识的灌输,强制性的学习,是本来的兴趣,也逐渐丧失,有的孩子到初中就开始厌学,到高中时,厌学现象很普遍。所以现在的“陪读”现象很普遍,所谓陪读大多都是在看(kan),就是监督。我遇到过家长看到离高考还有几十天,学生就是不上学了,彻底放弃,而且与家长发生激烈的对抗和冲突。长期的“过度”,造成了这种极端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教训是深刻的。
造成认知的偏差。在过度教育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学生突出重围,考上理想的大学,甚至考上名校。但是长期的重视成绩,最后也以成绩而成功,会造成一种认知的错觉,忽视了思想品德的修为,如果在后期没能得到矫正,很可能在今后会暴露出思想品德和认知方面的短板。所以有些学历很高,甚至成就很大,职位很高的人,最后因为在思想品德上犯一些低级的错误,说一些“雷人”的话,弄得身败名裂,答案就在这里。
2.对老师的危害
限制了老师成长的空间。由于过度的教育,使大部分老师陷入不停地阅卷、批改作业等繁琐的事务之中,几乎没有时间读书和教研,称为“教书匠”的多,称为“教育家”的少。
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社会上本来都认为教师清闲,有许多令人羡慕的假期。现在不一样了,许多陪读的家长因为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多,他们发现了老师的“累”,还有学生最能体会老师的“累”,那是他们每天亲眼所见的,所以,每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师范类的专业录取的分数相对较低。
3.对家庭的危害
财力精力不堪重负。每个家庭只要有学生上学,在经济上的投入是众所周知的,很大,而且从不说“不”。精力上,别的不说就接送孩子或“陪读”,就精疲力竭了。这也许是计划生育政策放开一些的原因。
亲子关系紧张。因为教育子女,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的矛盾时有发生,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就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甚至产生激烈的冲突。
夫妻关系不和。夫妻之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矛盾和分歧,这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的,这需要夫妻之间在孩子的背后,要交流和沟通,并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的学习。有了孩子,你的确是做的父母了,但要做个合格的父母,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需要不断地学习,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四、过度教育的对策
“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到很难。“过”就像“左”,就是激进,很革命,很努力,很勤奋,一般容易被忽视。所以历史上的“左倾”错误较多。其实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建国以来我国在教育上出台了很多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几乎每一条都是从失误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只要认真的执行,在执行中不断地总结修订,就可以避免许多乱象。宏观上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学科都有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标准”,连每学科每周上几课时,每周上几天课都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缺乏的是执行,是以人为本的情怀,和着眼于孩子未来及全面发展的担当。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