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越正确,孩子的未来就越幸福,反之亦然

(2020-05-07 07:08:09)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长学校

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再到孩子呱呱坠地,孩子一次“微笑”,开始学会走路、喊“爸爸妈妈”,孩子每成长一步,都让为人父母的心中喜悦。

近年来都在讨论“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也是很多教育家、学者都在讨论的话题。

不幸的童年会用一生去治愈,而幸福的童年会用一生去延续。

每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样,而且存在一定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受到生活环境、阅历以及周围的状况而决定。

如果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像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的好坏程度由原件决定。

生命的力量

父母培养孩子的“价值观”越正确,孩子的未来往好的方向发展。

每个父母在孩子出生的那刻起,打心眼里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在教导孩子成长的路上总会有一些东西,干扰到我们的初心,觉得我们给孩子奉献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最后我们还是伤害到了我们的孩子。

父母养育孩子其实也是一种对孩子的“投资”行为,但这仅仅是爱的“投资”,不是商业模式的投资盈利行为,投资的效果好不好,在孩子身上就会“反馈”出来。

陪伴与爱

一个与父母关系不怎么样的孩子,那么也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方式。

一个高中同学,她说小时候,有一次穿了一条很漂亮的裙子,是他外婆送给她的,漂亮的裙子女孩子很喜欢,而她的爸爸严肃对她说:“上学不能不穿这个裙子,影响学习”但是她还是想穿,坚决跟爸爸说:“不”。而爸爸直接拿起剪刀把裙子剪碎了。

这事件一直在她的心中无法抹去,每一次想起漂亮裙子,她的心理就会难受。长大工作后,每次发工资都会买一条裙子安慰一下自己,即使不穿也把它放衣柜里。

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报复方式,,孩子用最隐蔽的方式对抗父母的来保护自己的行为,虽然她不敢正面的去跟父母起冲突,但她内心会造成给自己的压力。

自由与遐想

所以当父母对孩子过于苛责的时候,孩子会把所有的挑战、压力、批评都放在心里去隐忍,化做他们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有在未来的某一天爆发出来。

父母辛苦地养育孩子,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幸福,而对孩子“投资”最正确的方式,就是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01

怎样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1.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我们成人面临的压力来自各方面,比如家庭、工作、经济等,所以我们要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

保证自己良好的情绪,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

父母总是喊着“家里穷不如别人,没钱要节省,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

等许多负面的情绪,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这种家庭条件下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即便拥有了金钱,也很难让自己去享受财富;拥有好的事业,也很难去融入到集体生活,因为他们打心里觉得自己不配,内心形成自卑。

建议:成年人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学会排解压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孩子也会“耳濡目染”的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不要跟孩子去哭穷,也不必去装富有,给孩子去呈现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就已足够。

父母积极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2.让孩子学会“投入”

想要幸福就是要学会,投入也就是心流,看过《心流》这本书都知道,

这件事你觉得没有兴趣的唯一原因,因为你做得还不够投入,足够投入的去做这件事情,哪怕砸一个鸡蛋的事情,都会觉得很好玩。

建议:

做父母的,要告诫孩子,自己所做的事情都要随着本心去做。

3.培养孩子人际关系

幸福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支撑,一个与同学、朋友、同事关系不怎么好的人,很难有存在感,没有存在感的人幸福感就很低。

所以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首先从家庭人际关系入手,所以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亦是孩子的老师和朋友。

建议:

父母要与孩子形成良好的关系,懂得欣赏孩子,尊重孩子,带着孩子多接触不同的人群,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4.让孩子懂的意义的存在

意义就是我们要赋予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作为父母,孩子生来就是要养要育。

建议:

对于知识储备不够多的孩子来说,他们不懂得生活的意义,不知道很多事情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多些耐心,给孩子讲解,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一个人如果有幸福感的话,那么她疼痛的耐受力就会高很多,因为一个人所承受的各方面的压力都在依靠幸福做支撑。一个人有多幸福,往往也就决定他能走得多远。父母给孩子的投资越多,孩子就反馈父母的越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