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则教育,您做对了吗?

(2020-04-22 17:21:16)
标签:

转载

分类: 家长学校

先来看一个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对4岁、9岁和15岁三个年龄阶段的139名孩子长期跟踪,研究发现:


第一种情况

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会对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且会谨慎地说明要求孩子遵守的理由,立下清晰的规矩并贯彻始终。

结果:孩子愿意内化父母立下的规则,当孩子的规则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时,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强,而且社会能力也发展的更出色。

第二种情况

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很少给孩子设立规则,让孩子做几乎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对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丧失了父母的权威感,孩子的规则意识发展的很薄弱。

结果:当这些孩子成长为青少年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就动机相对较低。

第三种情况

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来维护规则,很少向孩子解释遵从这些规则的原因,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孩子的规则意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内心有很多的冲突。

结果:这些孩子到青少年时期较少出现行为问题,但他们会更难内化利社会价值,并且感觉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更加关心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可。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从小建立规则和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

 建立规则和执行规则的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

 如果在建立规则的过程中,只重视了“他律”, 依靠惩罚和强制性策略来维护规则,强调了父母的权威,而没有帮助孩子建立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效果也不好。

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和孩子制定并遵守规则呢?


01制定规则的原则

1、包括孩子在内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原则。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制定规则时一言堂,靠“我是你老子”的天生地位和权势,只给孩子下命令,不给解释,没有例外,孩子只能被动地遵守,反抗就要受到惩罚,即便有充足的理由也不敢说、不能说,这样的规则与管束,孩子怎么能心服口服?

2、规则的制定要以尊重孩子为原则。制定的规则家庭成员都要遵守,这样才公平公正,而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也更容易去遵守。作为父母要监督孩子是否遵守了规则,孩子也可以检查父母是否遵守了规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孩子“信”“服”,父母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非常关键。

比如,鞋架上每人只能放一双鞋子,并且摆放整齐。这是家里任何一个人都要遵守的,而不仅仅针对孩子。父母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则同样也要受惩罚。

3、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家庭氛围更好,每个家庭成员都健康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变相的来惩罚孩子。我们可以选大家情绪比较好的时候一起来协商制定。这时候大家所说的建议和意见相对客观,也更有利于共同意见的达成。

4、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规则教育的基础。父母和孩子良好的合作型的关系,会让孩子更愿意按照父母说的做。


02制定规则的流程

1、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协商,每个孩子都可以发言。比如,看电视的时间问题。父母可以把长时间看电视的危害给孩子讲清楚,比如会伤害眼睛可能会引起近视,提议每天看一集。孩子说自己的建议,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当我们把危害讲清楚,相信孩子会理解,并做出合适的选择。

2、出现分歧,不能光听父母的,也不能只听孩子的,大家各自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然后互相做出妥协。

3、妥协之后的意见大家再一起协商,如此循环,直到所有家庭成员都能欣然接受为止。这意味着是每个人都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遵守起来也更容易。


03如何执行规则

“温柔而坚定”这条原则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尤其适用。面对孩子的违规行为,家长要控制住情绪,避免大吼大叫,态度上温和,但执行规则上要坚定不妥协,逐步培养出孩子由“他律”到“自律”的规则意识。

一、当孩子能自觉地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并积极地给予正向强化。每一次强化都加速了孩子规则意识的内化。

例如,三岁多的小儿子,刚开始制定了睡前刷牙规则。那段时间,他经常会忘记,每次需要提醒再去做。有一次,他自己主动记得去刷牙,一方面我是真的为他“内化”了规则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想借此强化他的行为,于是我当着他的面,对着全家人非常夸张地表扬了他,“今天宝贝自己记得刷牙啦!”

这时候,我们不需要每天提醒他们要刷牙,他们自己就会去做,一方面因为孩子在每天的练习当中越来越熟练,并且形成了习惯,而另一方面,孩子可能认为父母说的“刷牙以后牙就不会长虫子了”是对的,所以孩子内化了父母的规则。

当孩子开始学习这些规则的时候,一旦遵守了规则,我们需要用语言做到暗示“这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你自己做到的。”帮助孩子意识到这是他的决定,而不是来自成年人的命令,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提升孩子的良好感受,当他们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价值,并且自己做起来熟练之后,就能成为“自律”的行为了。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规则内化理论:当孩子把外部规范要求变成自觉的行为准则,我们通常可以认为这就形成了规则意识。如果规则没有完成自律,总是被强迫被命令,那么,规则意识并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只有当孩子完成自律之后,规则意识才算是形成了。

二、如果没有遵守规则,那么就要承担由此而引起的自然后果。

例如,我们和孩子制定了晚上写完作业之后马上收拾好书包的规则,如果哪天孩子忘记了,那么他就要承担要么早起收拾书包、要么因收拾书包上学迟到的自然后果。

三、规则一旦确定,不要随意更改。

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行为变化,觉得规则真有用,就开始想任意的增加或者改变规则。孩子行为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而随意改变规则,会导致孩子还没有养成一种习惯时,又需要去适应另外一种要求。家庭中规则的前后不一致会使亲子冲突发生频率显著升高。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会经常试探、挑战规则,如果我们妥协更改了规则,孩子会感到规则是可以被突破的,只要自己闹得够厉害。

例如父母规定在外面不许吃冰棍:第一次,在外面孩子看到了冰棍提出要吃,父母没有给;第二次,有同行的朋友,朋友主动给买了,父母同意孩子吃了;第三次,孩子要,父母不给买,孩子央求,有人说情,父母给买了;第四次,孩子要,没给买,孩子就开始闹,闹得声音有点大,父母为了面子,给买了;第五次,孩子闹了父母也没买,孩子闹得更厉害了……这里,规定是有的,可是规定的执行是前后不一致的。

孩子当然会感觉混乱,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会去试探这个规定的边界和边界的强度。既然孩子哭闹之后父母就让步了,达到了目的,孩子就会认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持续不断地哭闹!

不要以为你让步之后孩子会感谢你,相反,他会责怪父母,为什么不能立刻满足他的要求,反而要他费这么大的劲儿哭闹。

美国的教育专家给出了一条建议,当3岁左右的孩子做了任何让你头疼的事情,你都要问自己:“如果他现在8岁,我会让他这样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那就要阻止他。

成年人很多行为的变化也是“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比如运动、看书,还有现在盛行的打卡。不都是因为自律不行,才他律吗?而最后的效果就是希望能够由他律形成自律。(青州新父母学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