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假,面对中考、高考延后一个月的实际,毕业生的心理多少都有一些变化,家长的焦虑情绪也不可言表,其实,今年的考生不仅考察知识和能力,而且考验心态和情绪,积极应对才有好的结果。
1、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实际,升学目标按占学生人数,双一流10%,一本20%,本科60%的比例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根据平时的检测情况,衡量一下自己目前的情况与高考的差距,如自己在班级或年级所占的位置或自己某些知识块薄弱,从而决定你在考前黄金时间复习的侧重点、方法等,然后制定出达到目标的详细计划,如分几个阶段来实现、怎样实现、应注意哪些问题等。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能有一刻迷失目标,绝不能因一时的挫折而心烦、焦虑、急燥产生过大的压力,也不能因为复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而放弃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
2、根据自己的层次来制定复习计划。复习计划的制定,不妨依照学生高考目标和实力进行分层次,一层次也就是成绩在一本线以上的学生,二三层次依次为二本及专科上线学生。
一层次学生如何制定复习计划。A继续保持优势是前提,B从小处着手是原则,C学科均衡发展是目标。
二层次学生如何制定复习计划。A跟上复习进度是前提,B合理分配时间是保障,C补足弱科弱项是关键。
三层次学生如何制定复习计划。A树立临考自信是前提,B全面夯实基础是关键。
高考,与其说是和其他考生对垒,不如说是和知识对垒,和自己对垒。偏科生如何制定复习计划。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偏科的情况,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怎么学也学不好的科目怎么办?多做典型试题,在复习的起始阶段,放慢做题的速度,一边做一边想,解答这道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这道题所涉及的内容还会较多地出现在哪些题型里呢?这样一边做题,一边累积成就感,对偏科的兴趣就会不知不觉加强。
在巩固阵地的同时,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复习方法,优化各个学科的复习时间。偏科生可多做些典型试题,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的规律和原理,把主干摸清摸熟,从对知识“点”、“线”的巩固拓展到“面”,那么在遇到较新较灵活的题目时才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不是手忙脚乱、心惊胆战。
3、把握三轮复习的特点,完成每轮复习的任务。三轮复习后,学生在学业上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对学科概念更清晰化、知识点关系更明朗化、做题目标更标准化、试卷结构更概念化,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能够合理规划自己后阶段学科复习的重点,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得到提升;在第二轮复习后,学生会有翻过山坡的“开阔感”,提高了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树立了应考的信心,对自己高考定位更加合理化了;第三轮复习后,提高了应试技巧和考试心态调整能力,优秀学生将信心倍增,充满期待。弱势学生也将跳出瓶颈,熟悉考试和试题,尤其是掌握答题的技巧,立足于多争取分数。
4、体察历年考题的其中奥妙。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近期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利用考题分析,让学生感知命题者的命题技巧;利用考题分析,引领学生回归课本;利用考题“变式”,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重视考题评分标准的学习,提升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学生自己研究高考试题,在研究高考试题的同时,提高发现问题、比较异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立场,掌握解答高考试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理解得深、记忆得牢,效果好。
5、向做题规范要分数。“丢三落四,叙述不完整;言不达意,表述不确切;公式拼凑,缺乏连贯性;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不规范的解题是部分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考生在不规范方面“摔跟头”的情况有三类:一是“会而不对”。主要表现在解题思路上,或考虑不全,或推理不严,或书写不准,最后答案是错的。二是“对而不全”。主要表现在思路大致正确,最后的结论也出来了,但丢三落四,或遗漏某一答案,或讨论不够完备,或是以偏概全。三是“全而不精”。虽面面俱到,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有研究人员统计:“从考试结果看,因审题不细、答题不规范所导致丢分的分值通常5~8分,这些分数如果自己注意完全可以在正式考试时争取过来。”一科按不规范丢2分计算,6个学科超过10分,向规范要分数确有道理。审题规范:审题要慢要稳;思考规范:思考要细要实;表达规范:表达要畅要清;答题规范:过程及书写格式要求。
6、吃透课本以不变应万变。班里前几名同学是最用功的学生吗?他们是做题最多的学生吗?是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各具特点又特别适合自己?他们又是如何对待书本的呢?A把学习的范围限制在考试的范围之内,即考什么学什么,既不要学的过多,也不要学的太少。B使学习的深度与考试试卷的难易程度保持一致,这是课标所规定的,更需要认真研究。对于试卷要求不难的知识,一定不要理解得过于深刻;对于试卷要求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一定不要理解得过于肤浅。C把知识的储存形式与考试试卷的题型模式保持一致,考试的试题类型一般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如果学生把大部分知识都储存成选择题或填空题,就不可能在其他题型上取得好的成绩。
7、认真做好时间管理。“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由此,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原则:
一是学会舍弃。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
二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
三是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时间。面对那些需要大量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你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有很多同学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得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
四是学会执行。我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持之以恒,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8、调整好心态是关键。曾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计算,令A、B、C、D……X、Y、Z这26个英文字母分别等于1%、2%、3%、4%……24%、25%、26%,把一些单词的字母的值相加,得出有趣的结论:努力工作(hard
work)、知识(knowledge)、爱情(love)、好运(luck)、金钱(money)、领导能力(leadership)、性(sex),这些人们通常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所得出的数值分别是98%、96%、54%、47%、72%、48%,没有一个达到圆满(100%)的。而按此种方法计算,心态(attitude)恰恰是100%。这个计算不见得有什么科学性,却提醒我们注意到:心态非常重要。
影响学生考试的20个因素中心态排第一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学生考试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学习方法;第四位学习基础。而以前备受关注的记忆力,仅仅排在了十七位。
心态好坏考试成绩的差距是110分—150分。对学习成绩一般以上的学生而言,心理状况如果调节得好,那么高考、中考的最后总成绩会提高60到100分以上。相反,心理状态如果调节得不好,那么高考、中考总成绩就会降低50分以上。这一升一降中间的差距就是110分,甚至是150分的差距。
9、强化成功体验,增强自信。高三同学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要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一是找要好的同学或老师,请他们帮助分析一下自己的状况,记住他们对自己肯定和鼓励的话,要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而应赶快找原因,改变方法,调整期望值。二是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复习后,可以回想自己一天的收获,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收获进行自我肯定。考试之前,要多想有把握考好的条件,让好的成功的情景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坚信自己平时学得扎实,复习方法对头,一定能考好。通过回想自己过去学习、考试中的成功情景,进行意识强化,并追溯这些成功的前提和原因,以供现在复习活动所借鉴。积极的暗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正强化的结果。三是要善于发现自己微小的进步,如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考试多了几分、某个问题因为仔细审题做对了而多得了几分等,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来激励自己,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是肯定,以增强学习信心。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你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会看到变化。坚持下去,经常保持旺盛的斗志,将使自己充满信心,不惧怕任何困难,高考时,你必然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