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许多家长眼里,往往和“教育”这个庄严的词没有多大联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学多点、学全点。于是越来越多孩子奔忙于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自由游戏时间被挤压殆尽。
然而,游戏真的是浪费时间吗?来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儿童游戏与学习有着深层的内在联接。
从婴儿开始,游戏就已经出现。来回重复推打悬挂的铃挡,反复把某件东西拉过来、再推开,敲打两种物体,等等,儿童从直接感知和操作外部客体的游戏中获得快乐,皮亚杰把这个阶段的游戏称之为“感知运动游戏”。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和积累着对各种事物的直接经验( 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等)。
从儿童出生后第二年即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儿童的游戏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进入象征性游戏(假想游戏)阶段。2~7岁的儿童能用一种物体(如积木)表征另外一种物体(如蛋糕),而且会创造性地用语言为自己创造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
这种以物代物的假装构成一种心理结构,即表征,这是思维的产物。在象征性游戏中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对现实的理解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儿童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及身体的全面发展。
到了学前末期,随着儿童认知、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规则游戏开始出现。在学龄阶段,规则游戏逐渐演变成为成人式的智力适应活动。
从儿童游戏的发展可以看到,对于儿童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 大部分是从游戏中产生的。这颠覆了我们对儿童学习的认识。儿童游戏与学习有着深层的内在联接。
(一)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促进感知觉统合。
儿童游戏是一种实践性探索活动,儿童在游戏中通过眼看、耳闻、手摸及身体动作直接感知和操作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在感觉、运动和物质的不断互动中发展感知觉统合能力,这是今后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发展数理逻辑思维。游戏提供了儿童获得发展对事物概念的大量机会。骑车、秋千、玩沙、戏水、拼图、积木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对速度、空间知觉、万有引力、形状、物质特性、大小、相似与不同等物理概念和逻辑关系的建构,发现动作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促进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展策略性思考。使用低结构性材料(如水、泥土、纸、绳、积木等)进行自由、自主的探究性游戏,能让儿童学会用采取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儿童的策略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让儿童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
发展创造性思维。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途径,象征性游戏中以物代物(假装)是记忆、想象、内部表征等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的心理过程。儿童在象征游戏中通过对情景的假想、新游戏情景规则的创设,大大促进了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促进语言发展。游戏活动激发了儿童使用语言与同伴交流的需求,游戏中常常有的新情景,不断地和丰富着儿童的语言。洛文格(1974年)和科利尔(1979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对游戏及语言游戏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正如马斯洛和罗伊德(1972年)指出: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激动的、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的过程。
(二)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a.去自我中心化。婴幼儿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发展阶段,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有很大的困难,这是由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决定的。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必须按角色需要的身份及其情感体验来行动,把自己当做别人来意识,从而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克服“自我中心”思维。
b.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习得。为了能加入同伴游戏,儿童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帮助、让步、协商、合作,积极地反馈与支持。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角色游戏的儿童其社会能力明显好于那些不参加角色游戏的儿童。
c.发展自我调适能力。在游戏中儿童还必须学会控制冲动、延迟满足,才可能适应同伴从而更好地参与游戏,这对促进自控能力的养成有重要意义。苏联学者马努依连柯著名的“哨兵站岗”实验研究表明,用游戏来培养儿童的自控力是十分有效的。
(三)游戏与儿童学习品质的养成
a.主动性。游戏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在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儿童按照自己的意图、计划来决定游戏主题、选择玩具材料和游戏手段、设计游戏情节,这实际上是儿童自发自主的学习,是对新事物的主动探索和对已有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当学习活动成为儿童一种主动的行为时,对于儿童而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按照埃里克森(1970年)的观点,主动性是学前阶段积极人格发展的重点。儿童在自由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自主性,会逐渐形成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迁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到学龄阶段发展成勤奋、坚韧等优秀品质。相比之下,那些经常在成人操控下被迫进行活动的儿童,则会逐渐养成一种消极、被动的习性。
b.好奇心。游戏的环境是宽松的,包容性极强,给学前儿童提供了充裕的探究空间与时间,儿童在其中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猜想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与探究。他们拆解、组合各种物体,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探索物体的多种功能,积累大量的探究经验。同时,游戏是过程大于结果、手段超过目的的活动,使儿童体验“发现”世界的乐趣,从而逐渐形成探究性倾向,从而为学龄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梁惠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