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早教无用论”,逻辑思维欠中国孩子一声道歉!
(2019-07-15 09:57:18)
标签:
转载 |
高质量早期教育给孩子们的
是一整个美好而充实的童年啊
前段时间,逻辑思维一篇大肆批判早期教育无用的文章横空出世,阅览量迅速达到十万加。
原文链接:
如今到底有多少人浏览了这篇文章不得而知,也许三十万?也许五十万?如此庞大的阅读量的背后,有多少名对早期教育心存疑惑的家长,多少名迫切需要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儿童?我不敢去猜测这个问题的答案,一时间被深深的无力感所支配。
作为一名还算见过世面的专业人士,我和许多同行一样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让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早期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无奈我们笔耕数年,也无法企及一句的“早教不仅没用反而有害”的传播力。不过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坚持发声。所谓肩负社会责任的意思,就是奔走的脚步永不停歇吧。
别把“早教”等同于提前学习知识
该文章大言不惭地冠以“科学结论”的标题,但作者的无知却一览无余。满篇“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早教幼儿园”、“早教那玩意儿有什么可学的”,着实让我的眼睛受到了伤害。全文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粗鲁地骂骂咧咧了半天,仔细听完却发现他连自己骂的对象都搞错了。
“科学”二字,竟被他拿来当作遮羞布。
@stone.hen.childcare
“早教”就语言本身而言是“早期教育”的简称,英文是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早期教育”定义为“出生到小学前的教育”,典型的早期教育“采用整体的方式支持儿童的早期认知、身体、社会性和情绪情感的发展”。[1]
早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具体适用年龄有所不同,比如英国指的是0-5岁,美国指的是0-8岁。我们国家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在政策法规、新闻报道甚至学术研究中一般都使用的是“学前教育”这个词。严格来讲,“学前教育”属于“早期教育”的范畴。
我理解作者不是业内人士,不清楚这些细节。但只需在下笔前稍微做一点思考和检索,就不会写出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文章。而这个步骤是科学研究的入门知识,它叫“概念界定”。
别把“学习”等同于机械灌输
抛开对“早教”一词的曲解,文章谈的其实是不要让孩子过早学习小学知识,而让他们玩闹和社交。乍一看这个立意似乎符合倡导游戏的精神。但文章写到,“四岁开始学英语,五岁会算数学题”是一场“学习的竞争”,“聪明理性的人不该参加”。这里又涉及到两个词语滥用的问题:什么叫“学习的竞争”?什么是“小学知识”?
该不该参与“学习的竞争”
先来谈谈“学习的竞争”。我在十年前就坚定地选择早期教育作为终身事业,因为参与那些幼小生命成长为学习者的过程是如此振奋人心。
@stone.hen.childcare
呱呱落地的新生儿只会几种条件反射动作,比如吞咽、抓握。她们在清醒的时候一刻不停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解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然后她们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学习怎样让身体更灵活,怎样表达自己、怎样建立关系。再后来,她们准备好了,便走出自己那个小圈子,去拥抱一个一个由语言、科学、艺术构成的广阔世界。
这是练就一副健康的身体、养成一个有趣的灵魂的过程,其中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是学习的结果。聪明理性的父母们,难道你们愿意缺席吗?
可不可以学习“小学知识”
再来说“小学知识”。我在伦敦见过许多非本地出生的孩子,他们说得一口圆润而流利的伦敦腔,使用的单词、句式我初中才接触到。照文章的逻辑,这简直是泯灭人性,让四五岁的小孩学习初中知识!
别急,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初中英语知识”到底是什么。随手百度一下“初中英语单词汇总”,我看到的是color, red, yellow, green, blue。作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三好学生,我当年是靠一遍遍在草稿本上默写背下来的。但幼儿真的就不能学习这些单词吗?像下面这样呢?
一些读者可能还会心存疑问,认为上面这些活动算是认识颜色,和会写单词不一样。那我们再来看看国外的幼儿园老师是如何把认识字母、拼读单词也一步步拆开来放到游戏里,让孩子边玩边学的: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了。某一个知识到底属于几年级知识是一种应试的视角,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考试内容来定的。但其实知识本身并没有年龄限制——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怎么学。比如关于天体运动的知识属于高中地理学习范围,但这并不妨碍一名八岁的孩子通过模型、纪录片和科普读物来了解它。
不幸的是,文章引用了《园丁与木匠》(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来提出这样的观点:儿童在六岁之前不应该学习读书写字和做数学题,而应该只跟别的孩子一起玩闹。这本书在亚马逊有12%的差评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我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原文,暂不对书籍做评论。但文章的观点非常具有误导性。
必须要说明:第一,小学入学是需要准备的。死记硬背拼音和乘法表固然错误,但六岁以前只让孩子瞎玩也同样错误。第二,儿童的游戏是需要专业支持的。没有专业的教育者和持续支持的环境,儿童在“玩闹”中几乎是无法突破舒适区。
如何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或者说如何在游戏中成为一名充满求知欲、满怀自信心的学习者,是全球无数早期教育与保育专业人士一直在努力的事情。以英国为例,除了刚才提到的关于英语读写的例子,教师还着重会从以下三个领域支持3-5岁儿童的入学准备(0-3岁是3-5的准备期,发展领域包括交流与语言,身体发展以及个人、社会性与情绪情感发展):
数学
早期学习目标:准确地进行20以内数数、十以内加减法,认识形状,理解重量、容量、距离、时间、尺寸、位置,认识、创造和描述排列规律,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物品并解决双倍、分享、减半等数学问题。
理解世界
早期学习目标:观察和谈论不同地方、物品、材料和生命的相似和差异之处,谈论自己周围环境的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环境有何不同,观察植物和动物,解释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理解生活中的变化。谈论生活中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理解其他小朋友并不一定会喜欢一样的东西,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不同。
表达性艺术与设计
早期学习目标:体验唱歌、制作音乐、跳舞,并尝试加以改变。安全地使用和探索材料、工具和技术,试验颜色、设计、材质、形式和功能的变化。通过丰富的艺术、音乐、误导、角色扮演、设计与科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相互交流。
以上每一个领域的高质量实践,都需要专业人士明白如何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清楚如何进行观察和评价、了解怎样基于观察和评价制定下一步计划,并通过无数个这样的循环最终帮助儿童为入学做好准备。
机械地灌输知识固然对幼儿有害,但因此而宣称“早教无用”却同样无知。“抛开剂量和用法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是科学研究的另一个入门知识,麻烦了解下。
别把一地鸡毛的现实当必然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为什么传播“早教无用论”的媒体平台应当向中国的孩子道歉。从高赞留言看,家长们读完这篇文章获得了两种错误认识:
第一,早期教育等于“强迫学习”,不该上“早教班”:
稍微理智一些的,发现了作者对“早教”定义过窄的问题,但仍然同意早期教育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不利于儿童的创造性发展和心理健康:
第二,认为孩子自己玩是最佳的游戏方式,忽视教育者在儿童游戏中的价值。
固然,目前的早期教育市场中存在太多乱象,不然家长也不会留下这样的评论。但要知道还有那么多专业的早期教育者们,在这片大地上为了孩子美好而充实的童年而努力着。不分青红皂白地发泄一通“早教无用论”,否定入学准备的必要性、否定教育者的价值、早期教育的价值,直到家长谈早教色变、看早期读写早期数学就嗤之以鼻,那专业早期教育实践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可言?还有谁会投身于为我们的儿童提供高质量早期教育?
全世界亿万儿童在早期教育者的支持下快乐地学习与发展着,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写在最后
用党中央国务院的话说,我国学前教育底子薄、欠账多。我们的高质量师资非常少,教育实践与国外还有很大的距离。换句话说,这个专业本身就还年轻,它自己就像一个孩子,亟需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政策环境当然是首要的、决定性的,但政策改革需要时间。这就使得市场环境的重要性凸显。
所谓市场环境,就是家长的需求和选择倾向。家长对幼儿学习英语的需求旺盛,市场就会出现外教招聘潮;家长对幼儿学习拼音的需求旺盛,市场就会出现各种拼音补习班。家长焦虑,市场便浮躁;家长盲目选择,市场劣币便驱逐良币。
只有家长认识到,早期教育是一种专业实践,并且只有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才能让儿童受益,专业实践才有成长的空间。只有家长理解了,懂得观察儿童、评价儿童和持续不断支持儿童的教师是高质量早期教育的核心,专业师资才会受到机构重视,一个真正培育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市场环境才有希望可言。
至于媒体平台,一时没有能力推动这种社会进步没有关系,请至少不要添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