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何更好地通过作业的批改,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体能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和谐交流,将评语引入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亲爱有加。
2、评语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
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一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心,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篇好的作业是多种指标的综合体现。原有的优、良、及格等级制,千篇一律,只注重解答过程正确与否的评价,难以分清学生作业完成状况,就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分级。
例如,可用A、B、C等来表示。每一个级别可以赋以特殊的意义:“A”主要看解题过程依据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结果是否正确;“B”主要看所用文字、符号、图形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作业格式是否规范;“C”主要看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有自己特有的见解。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均衡的,即使是优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过于严重时,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心理压力太大,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做之后,再进行评判。还可加以眉批:“请参考××例题后重做,”等学生弄懂了算理,把错题纠正以后,再进行评判。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评,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调动他的积极性。在评语中就可以加一些鼓励引导性的话,例如:“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适当改变作业的批改方式,不仅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作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批改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评估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习快乐,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可以说这才是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当代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