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考高分学校感谢县委县政府,教育理念何其荒诞

(2019-06-27 08:05:54)
标签:

转载

分类: 视点.争鸣

6月24日,山东省高考成绩揭晓。菏泽市某中学随后发布的一则“喜报”,让很多网友看到了“喜感”。

    菏泽市某中学一位学生取得高分,并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计划审核。学校喜报最重要的一段是这样的: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届及家长的关心关注,得益于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626/bc2bd243d7064dd29474baf93b86c442.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考高分学校高兴是可以理解的,但某个同学考出高分,和县委县政府显然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否则,那么多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县委县政府要背锅吗?如此违背常识却公然写出来,虚伪夸张的官僚气息千里可闻,难怪要被网友群嘲。

    如果我们善意地站在学校立场,倒也不难理解他们的“苦衷”。在现实生态中,学生考出高分被名校录取,学校可不只是与有荣焉,还是一份异常重要的教育政绩,把政绩归功于上级领导,也算是官场套路的正常操作。如果这个喜报是在官场内部流通,而不是传播到大众媒体平台,恐怕都不会有人觉得意外。

    所以,就这段表达本身来看,首先可以视作语境不对的传播事故,其次可以反映基层的官僚做派。如果说这两点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吹毛求疵”的话,那还有值得更进一步反思的——地方政府如何看待教育政绩、如何分配教育资源。

    学校之所以要这么虚伪地去卖功,显然是投其所好,寄望县委县政府能在今后的教育资源分配中有所倾斜,或者起码要让主管部门看到自己的成绩。而这个最讨地方政府欢心的喜报,是一个学生考出高分有望进入清华。这一夸张个案反映的,其实是个极普遍的现象,地方教育领域论功行赏的时候,明里暗里的标准都是高分考生有多少、进入清华北大名校的有多少。但网友看完喜报直观就能感受到的荒诞,恰恰证明这种教育观的荒谬。

    很多地方的教育评价,就是高分代表一切。为了出炉能体现县委县政府英明领导的“喜报”,学校挖空心思抢生源、掐尖,只要抢到了优质生源,那学校就可以躺赢在起跑线。看看新闻里常出现的那些高分考生就知道,这些孩子往往都有非常好的家境条件、有父母调动的各种资源支持,他们考出高分,很难说能体现多少学校的真正水准。而且,即便是学校在批量制造高分考生上有功劳,这也并不能证明县委县政府就是“正确领导”。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626/c0cd44d9bf3d46f294d51295cd50664d.jpeg

(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首要关注,应该是公平和兜底,而不是每年出了多少高分考生)

    因为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首要关注,应该是公平和兜底,比如尽可能提供好的教育公共服务,让家庭再困难的孩子,也不至于没有学上,也不至于只能享受低劣的教育资源。这些兜底工作,性价比更高,更能体现政府存在的价值。这本该是评价一个地方教育办得好不好的最重要标准,而不是每年出了多少高分考生。高分考生多了固然可喜,但最好是顺其自然,而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偏执追求。

    学校建立在好生源基础上的教育优势,基本等同于虚假繁荣。而对一个地方政府来说,如果太喜欢看高分考生的“喜报”,而不是花更多心思在教育公平,那也就注定地方教育环境可能恶化。现在很多县城教育领域的贫富悬殊惊人,地方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倾注在少数好学校,以打造高分政绩,而更多的普通学校被放任自流,尤其是农村孩子,要找到个好学校读简直难如登天。这也是农家子弟考大学越来越难的重要背景。

    这段荒诞的“喜报”文字,多少体现了学校和地方政府的畸形互动。批评言辞表达不当是小节,纠偏更多学校和地方政府错误的教育理念,才是必须重视的大义。文丨敬一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