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还要家长做什么?

(2019-06-06 15:56:17)
标签:

案例

今天中午,一位校长给我发来一位家长的微信,内容大体是: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让她顺其自然吧,我不希望让孩子成为流水线下的格式化的人,她有她的个性,只要不影响别人的学习,就让她顺其自然吧!

我对这位家长不了解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不加评论,但对家长这种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想谈点看法。

家庭教育把握好“度”非常重要。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崇尚平等、自由、个性等价值取向没错,但由于把握不好分寸,孩子平等意识没形成,却形成了自私自利;自由精神没形成,却形成了没大没小;个性品质没形成,却形成了我行我素。这都是走向了事物的另一个极端。

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性相近,习相远。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了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成为孩子的引路人。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要知道,“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只是说出口就已触动心弦,他们意味着强大与温暖,也意味着睿智与恩慈。12岁男孩起诉父母,罪名是“生下我”。《家有儿女》里也有一集,刘星反问妈妈:“谁让你们生出来了的,你们经过本人同意了吗?”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跟父母说过,但没谁会把它当回事。这几年,我们不断地讨论家庭教育,却很少想到,根源或许是我们的生育观念出了问,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何以为家?

顺其自然是教育的理想境地,但同时又是无奈与不负责任。这些年自由、释放孩子的天性,成为许多父母教育的金科玉律,仿佛只要责骂了、管教了,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不平等的童年》里写到: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级普遍实行协作教育,大致可以理解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放养不管是美国工人阶级和贫民无奈的选择罢了,而美国精英阶层却会在孩子的教育中制定一道道清晰的界限。中国有句古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最怕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撒手不管,另一种是按照自己意愿要求孩子。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选择耕耘方式除杂草、保丰茂千万别等孩子长大了才想要弥补他成长中你缺席的那些时间也别用静待花开的冠冕理由来掩饰自己教育的惰性和推卸责任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之心,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放松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养,是父母不称职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