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案例 |
今天中午,一位校长给我发来一位家长的微信,内容大体是: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让她顺其自然吧,我不希望让孩子成为流水线下的格式化的人,她有她的个性,只要不影响别人的学习,就让她顺其自然吧!
我对这位家长不了解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不加评论,但对家长这种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想谈点看法。
家庭教育把握好“度”非常重要。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崇尚平等、自由、个性等价值取向没错,但由于把握不好分寸,孩子平等意识没形成,却形成了自私自利;自由精神没形成,却形成了没大没小;个性品质没形成,却形成了我行我素。这都是走向了事物的另一个极端。
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性相近,习相远。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了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成为孩子的引路人。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顺其自然是教育的理想境地,但同时又是无奈与不负责任。这些年自由、释放孩子的天性,成为许多父母教育的金科玉律,仿佛只要责骂了、管教了,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不平等的童年》里写到:至少在一定范围内,美国精英阶级普遍实行协作教育,大致可以理解为“圈养”,而工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顺其自然的成长,也就是我们说的“放养”。放养不管是美国工人阶级和贫民无奈的选择罢了,而美国精英阶层却会在孩子的教育中制定一道道清晰的界限。中国有句古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育最怕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撒手不管,另一种是按照自己意愿要求孩子。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选择耕耘方式,除杂草、保丰茂,千万别等孩子长大了才想要弥补他成长中你缺席的那些时间,也别用静待花开的冠冕理由来掩饰自己教育的惰性和推卸责任。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之心,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放松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教养,是父母不称职的表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