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使用说明书
标签:
心理严选 |
分类: 家长学校 |
有孩子之后,面对这个出厂设置未知、又没有说明书的产品,免不了不断地试误与测试。
我一门心思希望她快点长大,让她自己去和市场接轨。
又因为是全球仅此一件的限量版,只能硬着头皮,不断照书养,找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能人问。
但即便是育儿专家,也觉这是一件个性化、要私人订制的事,所以他们的描述中经常会有一些看不懂的话。
比如:
“孩子就像盆栽,品种未知。怎么养你要自己去摸索。”
“要相信你自己作为妈妈的直觉!”
看完之后,我第一遍是点头,虽然没看懂,但好有道理的样子。
第二遍马上想撕书:Are you kidding me?我的直觉就是我根本不知道啊!
话虽这么说,但自己生的娃,再熊也要带下去。
一路摸爬滚打下来,我发现这两句看似啥都没说的话,的确在关键时刻会有答案自动跳出来。
比如区分你是否有溺爱孩子、有没有替代太多时,在某一天孩子会自动给你送答案。
你给孩子的爱,是哪一种
去年,我因为切菜伤到了手指,所以连续好几天都没管孩子洗漱的事。
等我手指好了,早上习惯性地帮孩子挤牙膏时,5岁的孩子非常清晰地拒绝了我:“妈妈,我自己来就好了。”
我很吃惊:“你什么时候会自己搞定刷牙了啊?”
她回答:“你的手受伤后。”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不由开脑洞:
如果我的手早点受伤,孩子是不是就会早点自己刷牙?
是我不相信她有这个能力?
还是我根本不愿她有这个能力,好让我享受照顾孩子的感觉?
北大才女赵婕曾有这样一段话在朋友圈被广泛传播:
我钦佩这样一种母亲,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母爱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母亲,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我想,大部分妈妈都会认同这个方向。
可是这个部分最难的不是你会不会这样做,而是“什么时候开始做”?
“孩子还小”“我这样是不是是不是太急了”的矛盾挣扎时不时会撕扯。
确实,这本就是很难一句话回答的问题,需要涉及妈妈对内心动机的敏锐觉察,以及对孩子身心能力的分析与判断。
这些分析和觉察,是为了导向一个判断:
你的行为是为了让自己的当下更舒适?
还是只是帮助孩子发展Ta必要的能力?
简言之,你是在爱自己,还是在爱孩子?或者说哪个占的比例更大?
道理很简单,“行动”却很难
在我女儿两岁左右时,她有一个很令我头疼的习惯:喜欢光脚在地板上爬。
虽然是实木地板,但毕竟有些凉。孩子多爬我们是鼓励的,可是光着脚丫我心里还是有点嘀咕。
小小的她大概更爱光着脚在地上摩擦的感觉,触觉的快感让她觉得更有控制力更自由,所以只要在爬,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袜子踢掉。
我很郁闷,请教了当时的老师。
老师说:这件事对你的困扰是什么?你是担忧,还是生气?
我很纳闷:我的情绪和解决这件事有什么关联吗?
老师说:当然不一样。如果你是担忧,你是担心孩子的健康;如果你是生气,你是愤怒于孩子不听话,表达对失控状态的愤怒。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我是担忧,因为我担心她会着凉感冒。
老师问:那她感冒了吗?
我回忆了一下,吃惊地发现:孩子从未因此而着凉过!
老师说:那么这件事就很简单了,这不是孩子需要改变的问题,而是你需要思考的问题。你为何要坚持让孩子穿袜子?
我为何坚持呢?
因为她穿上后我就心里有底了,没那么担心了,心情会舒适很多。用孩子的身体不适换来我的心理舒适。
所以你看,“爱孩子”“担心着凉”的背后,其实是指向“我更放心、舒适”。
很多妈妈都在用爱,“坑”孩子
另一个比较复杂的部分,是评估和分析孩子的身心状况,做出适合和帮助孩子发展的决定。
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身体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适时锻炼孩子独立能力,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反面,则为过度替代的溺爱。
请注意,帮助孩子独立不代表少爱;溺爱也不代表很爱。是“溺”,爱太多了、令孩子窒息的爱。合理的爱,才是更有生命力的爱。
当一件事情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达到,或是跳一跳可够到,我们需要按捺住自己的跃跃欲试的心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体验。
比如:
两岁时孩子可以帮助剥豌豆;
四岁时可以帮大家剥鸡蛋;
七岁时用固定金钱数额、简单安排第二天的早餐内容。
如此一来,孩子的能力在逐渐递增,不仅是在参与家庭事务,也在学习分类、锻炼手指精细动作、服务家人、锻炼财商和发展自信、责任感。
而无意识的替代和保护,就是走向反面的剥夺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能力不断递减,并逐步失去和世界接触的好奇心。
溺爱,能让妈妈或者家庭满足当下的心情,尤其是满足童年时的缺失。
溺爱,能让孩子保持无助和需要照顾的状态,让成人获得了深深地被需要的全能感。
但从孩子的一生来看,却是得不偿失,越往后,越有填不完的坑。
《都挺好》中,最痛苦的人不是明玉,而是从小被偏心溺爱的明成。
明玉在被生活伤害时,还可以从工作成就、平等爱情中获得补偿。而明成失去了妈妈的庇护之后,就好像立刻和世界断开了联接,成为最歇斯底里的那一个。
当别人都在过30岁的生活时,他还需要重新体验3岁时就会遇到的挫折感。
另一种是心灵上的溺爱,这特别容易和“尊重孩子”的界限模糊。
如何区分?这个部分的确很微妙,太考验妈妈的智慧。
很多被溺爱毁掉的孩子,要么是因为放任、没有规矩的爱,走向社会时四处碰壁,对世界充满愤懑和敌意;要么就是父母被孩子控制,失去了原则和方向,让孩子往啃老的方向狂奔。
很简单:要考虑孩子“还只是个孩子”。
这个前提,不是导向放任、没有规矩、随心所欲的方向,而是走向客观、清明。
“他还只是个孩子”意味着他会有能力和思维的限制,所以他不能承担“全部都自己选择”的自由,而是界限内的自由。
比如睡觉习惯的培养:洗漱完之后要上床睡觉,但可以选择三分钟或者五分钟之后再去。
这个过程也许会有家长会理解为控制。
但学龄前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一定是伴随父母的控制力量涉入的,因为孩子的意志力发展也需要通过这种单调的坚持而唤醒、巩固。
从长远看,对孩子一生发展有益。
“他还只是个孩子”还意味着看到他的能力限制,尤其是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有时他需要的是鼓励和等待,有时他需要的是示范和经验,有时他需要的是发展求助能力、整合周围资源的能力。
所有这一切,都不包括“一直代劳”。
“我能做”“我会做”的力量感必须要靠孩子自己获得。
当然孩子也会逐渐从小孩子变成大孩子,所以每个阶段的要求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一直和他的身心状态匹配。
如何去爱孩子
曾经在一次心理课上,老师和我们探讨:“如何去爱孩子?”
他提出:爱,代表着观察、定制、因地制宜地发展。
好比你获得了一颗种子,你爱它是本能。而为了更好地爱它,你会仔细研究:
这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我应该怎么让它长好?
如果是荷花的种子,那我们应该定制池塘的环境;
如果是仙人掌的种子,那我们要创造沙漠般的环境。
要不要多浇水、花盆里养还是土里栽、田里种……
所有这些,都不会是剪下枝桠,插在花瓶里的做法。
因为种子是属于世界的生命,我们只是暂时照顾。
严选团写在最后
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
孩子是上帝借给我们的一把琴弦。我们的功能,也不过是保养、调音、帮助它完善而已,最终,还得靠它自己发出自己的生命之音。
世界上所有其他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有父母之爱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分离。
爱是点燃,而非占领。
妈妈这双推动摇篮的手,在渐渐地改变世界。千万别让母爱成为一种束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