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299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寄宿是个坏制度吗?

(2019-05-12 05:45:32)
标签:

文/万玮

分类: 家校共育

[转载]寄宿是个坏制度吗?丨深度


总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学生从小住宿好不好?这个问题让我纠结。一方面,我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的校长,我目睹了许多孩子通过十二年寄宿的学习生活,以一种健康阳光的姿态进入国内外大学读书。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的工作重心之一是如何将寄宿的优点最大化,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低龄寄宿会有什么坏处。直到有一天有一位家长很认真地跟我探讨这个问题。

“你知道‘依恋’理论吗?”她问。

我摇摇头。

“你应该去了解一下。”她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屑。

“依恋是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持久而强烈,以至于幼儿如果看见母亲离开,就会产生分离焦虑,会用大声哭喊、紧抓不放或者疯狂寻找等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她说。

“所以,”她接着说,“儿童和父母在一起才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父母会舍得把孩子送进你们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住宿?”

我辩解说:“我们做寄宿很多年了,并没有觉得孩子有什么异常。”

“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这么小就寄宿的!”她斩钉截铁地说,紧接着问,“你们可以允许孩子走读吗?”

 

我们学校所处的地区若干年前还比较偏僻。我记得刚来这儿工作时学校的周边都是农田,一些老师下班前直接到田里摘一点儿蔬菜,跟农民讨价还价一番,提回家去,工作家务两不误。后来社区深度开发,重新规划,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国际社区,农田没有了,别墅、花园、高档住宅陆续出现。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到我们学校读书,直接在学校周边买房子或者租房子。由此便带来一个提请学校考虑的诉求:可不可以让孩子走读?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终于,我们决定每年在一年级开一个走读班,满足这部分家长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一年级都是四个班的规模,其中三个住读班,一个走读班。这些年,我们学校的家长层次越来越高,希望学生走读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可以想象,走读班的竞争比住读班要大得多。于是,每年走读班的生源都比住读班好。任课教师们反映,每个年级里面,上走读班的课感觉更好一些。不过,几个班平时成绩差距不大,皆在正常范围之内。小学毕业考试成绩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走读班鹤立鸡群的现象,甚至可以说,住读班与走读班入学时的差距在毕业时某种程度上被抹平或缩小了。对此我的解释是,住校的孩子每天都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得到老师的额外辅导,而走读的孩子则因人而异,学习的效率反而得不到保证。

当这些孩子走到你面前时,你无法分辨哪些是走读的,哪些是住读的。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很难简单地说走读或者住读哪一个更优。尝试开放走读班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寄宿制学校来说,并非是出自教育的选择,而是市场的需求。

                       

然而我一直想着依恋的问题。

我开始仔细观察一年级住读新生入学的情况。对那些从没有住校经验的孩子来说,刚开始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的确很不适应。但大部分孩子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只需要几天时间,慢一点儿的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最长不超过一个月。

在最初的时候,依恋的现象的确存在。当父母跟孩子在宿舍告别的时候,一些孩子会哭,尽管事先已经说好,个别孩子依然会哀求父母别走,把自己也带回去。在劝说无效时,孩子会被允许跟着父母回去。第二天可能会重复同样的故事,也有可能孩子开始勇敢地尝试留下来。

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看到一位母亲从教学楼里快速地跑出来,一边冲出校门,一边对着门卫喊:“快把门关上!”然后,就看到她的儿子哭着跑出来,隔着校门的铁栅栏对着妈妈喊:“我不要住校,我要回家!”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住校,如同上面的那位小男孩儿。当和妈妈分离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哭令人揪心。到了后来,我们也会劝家长还是把孩子转回家门口的学校,不要读寄宿学校了。这样的情形过几年总是会出现一两次。当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时,家长又是气恼,又是无奈。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肯定有问题。六七岁的孩子,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应当已经非常明确,他们应当明确地知道,和父母的分离只是暂时的。父母亲很爱他,正因为爱他,才把他送到一所有较高声誉的小学读书,而他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应当克服短暂的不适应,开始新的生活。

事实上,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母亲在离开时叮嘱儿子“晚上八点给家里打个电话,爸爸妈妈会守在电话前”。最开始的两天儿子的确准时给家里打电话,可是后来便杳无音信了。周五下午气急败坏的妈妈在接儿子时责怪他为什么不给家里打电话,儿子的回答是:“我跟小朋友玩儿还来不及呢,哪有空给你们打电话?”

 

孩子寄宿一开始总是不适应,爸爸妈妈也不适应。分离的焦虑,孩子有,爸爸妈妈也有。

更多的时候,孩子很快适应了,爸爸妈妈却失落很长时间。分离的焦虑,孩子克服得快,家长克服得慢。

这时候,我会反过来安慰那些家长:从有孩子到现在,你们的重心一直在孩子身上,现在,可以重新过自己的生活了!为什么会失落呢,应该高兴才对啊!孩子正在逐渐长大,会逐渐独立,总有一天,会离你们而去,会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

而你们,在孩子寄宿的时候,完全可以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尹建莉是我尊敬和佩服的教育工作者,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影响了很多年轻妈妈,所提出的观点也广受追捧。然而,在她流传甚广的《“寄宿制”是个坏制度》一文中,她对寄宿制的判断显得草率。

在文中,她用集中营和孤儿院来做例证说明寄宿制对儿童的伤害。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我很赞同,但也不必如此贬低学校教育!从集中营和孤儿院出来的孩子无疑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可是这并不能够证明“寄宿”是个坏制度。原因很简单,集中营是迫害人的地方,而孤儿院的孩子本来就有心理创伤,只不过两者皆是寄宿而已。

尹建莉坚信寄宿是不好的,进而断言孩子读大学之前都不要寄宿,即便对于伊顿公学这样的成功典型,也认为只是孤例而已。

我其实对她的结论很感兴趣,在阅读她的文章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困惑。

 

    寄宿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集体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未来的目标也更明确。

我们学校许多高中生毕业后,只身赴国外留学,签证、订机票等均独立操作,不需要父母亲操心。我很为这些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感到骄傲和欣慰。

当然,将这些完全归结为寄宿制的成果,可能也有些武断。走读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得当,也完全可以变得独立刚强。因此,寄宿相对于走读,并不能说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制度,但说它是一个“坏制度”,应该还需要更多、更专业、更具有说服力的例证。


住读和走读哪一个更好?答案可能不确定,或者不唯一。

常有孩子面临幼升小的家长问我应该给孩子报走读班还是住读班。我的回答是,如果不考虑录取概率,纯粹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角度考虑,答案可能因人而异。

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很好,尤其是父母关系和谐,老人不干预孩子的教育或者与父母保持一致,父母中有一人(通常是母亲)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如果全职更好),那我建议孩子选择走读。

反之,如果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理想,父母亲平时工作较忙,或者老人的影响比较大,那么将孩子送到高质量的寄宿学校,不失为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寄宿的缺点是,学校提供的是统一标准化的安排,很难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如果是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在某些方面进行强化,对孩子的不足进行纠正。前提是,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比较专业。

                   

以我们多年的经验来看,孩子低龄寄宿并不影响其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关键在于质,而不是量。如果家庭环境压抑,父母关系紧张,就算父母再爱孩子,整天跟孩子待在一起,孩子也不开心。反之,若父母关系和谐,孩子也能感知到父母的爱,平时住在学校,周末回家,其乐融融,与父母亲的关系反而更为亲近。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我必须很坦率地承认,从人的教育而不是应试教学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尹建莉的女儿初中住宿的糟糕经历说明那所学校的部分老师的教育和管理能力有缺失。然而,如果从专业角度来衡量父母的教育能力,结果可能更糟糕。

                    

十一

如果家长是如同尹建莉这样出色的妈妈,毫无疑问该给孩子选择走读。尹建莉的女儿初中三年曾经在学校寄宿过,但却留下许多“很负面的东西”。这可能是她痛恨寄宿制的原因之一。如果她生在上海,碰巧又把女儿放在平和这样的寄宿学校读书,可能她会有不同的观点。

当然,尹建莉引用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我也是十分同意的。一些家长错误地以为把孩子扔给寄宿制学校,自己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这是极端错误的看法。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成长平均只起到 10%的作用,最终还是家庭教育占主导。动辄指责孩子是被学校教坏的家长,可以想象其家庭教育有多糟糕。如果孩子表现不好,又怎能赖到寄宿制的头上?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40岁,开始学做教育》,万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2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