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299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这样做,会抹杀孩子原本具备的受挫力!

(2019-04-03 10:49:20)
标签:

张淑芬

分类: 家长学校

培养孩子的受挫力(挫折忍受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受挫力,是一种适应并克服困难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越挫越勇。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个孩子天生便拥有这样的能力特质,它并非专属于某些天赋异禀的孩子。


但是往往由于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磨掉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受挫力。专家们从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孩子之所以迷失,是因为父母与师长们将精力浪费在纠正孩子的缺点上,却忽略了要帮孩子提高心理能量。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即使是教育工作者,也很难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所以人们才要接受“纠正缺陷”的训练,也就是先找出错误,再提出对策。这就是心理学界所谓的“缺陷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并无法让我们实现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找出孩子的长处,协助孩子发挥能力,改变孩子的未来。这种模式只能做到解除症状,却无法改变长期的结果


下面列出了抹杀孩子受挫力的四种做法,父母可以从这四种错误做法中,学习到四种强化孩子特长的法则。请记住,父母和孩子对成功的看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受挫力。


    抹杀孩子受挫力错误做法一:无法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变得消极悲观。


天生气质会影响孩子的外在行为,也会妨碍孩子对成功的感觉。基于某些无法解释的原因,有些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那些情绪严重沮丧的孩子。不过,许多情绪并不沮丧的孩子,也一样会抱着悲观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对于这些孩子为何如此受到悲观心态的牵制,比较好的解释就是天生气质所致。


在老师的眼里,五年级的小安拥有比一般同学更高的智商,但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在老师的专门辅导下,他的学习才勉强跟得上其他同学。不过,他的学校生活并不太糟。因为运动天分极佳,他很受同学的喜欢。在体育课玩分组比赛或游戏时,大家都希望和他同一队,而且他是队长的不二人选。虽然如此,他一直以来却都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老师对小安说:“回家后请你的爸妈帮忙,仔细地写下你认为大家都可以轻松完成,但你却做不到的事情。一个星期后,要把单子交给老师哦。”


一个星期后,小安带来一张单子,上面写着几个项目,而且都是他擅长的项目。他大声地对老师说:“我知道我最厉害的事情是什么了!”


老师问:“你确定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了吗?”


他指着列表上的第一个项目,很骄傲地告诉老师:“我的特长就是,我是全家人当中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把我妈妈惹火的人!”


    在小安的观念里,他觉得成功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东西,因此即使他在运动方面表现出色,也无法对这样的成功感到喜悦。这样的观念使他养成消极悲观的态度,并认为自己根本就是成功的绝缘体。

 

    抹杀孩子受挫力错误做法二:否定孩子的能力。


有些孩子确实没有能力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由于一直以来不曾体验过成功的感觉,因此他们看轻自己的能力,并认为自己的成功是靠运气或命运。当孩子的悲观态度来自先天气质时,他必然会经常碰到这类阻碍,尤其当他努力体会自己能做什么时,这样的阻碍会变得更大。


九岁的珊美有学习障碍的问题,以致学习成绩差。不过,她的父母最担心的并不是她的成绩,而是她“贬低”个人能力的倾向。


妈妈说:“除了数学科目之外,她其他科目的成绩都不理想。但珊美总是说,数学考得好是因为她运气好,并不是因为她的实力好。她真的很悲观。”


爸爸说:“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因为对她的要求太高了,当她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就开始找借口,好让我们降低要求标准。后来我们渐渐发现,她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能力不强,而是没有自信,她认为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运气。”


妈妈表示:“她不只在学校如此,在家里也是这样。”妈妈提起某天在家里发生的一段小插曲。“那天她和她的一位同学在家里玩大富翁游戏。当她赢了某一回合时,她对那位同学说她只是运气好而已。”


珊美的同学离开后,妈妈问她:“宝贝,你有没有想过,每次你赢了,并不是因为你运气好,而是因为你真的很厉害?”


珊美闻言生气地反驳:“我一点都不厉害!我只是侥幸而已!”


妈妈问:“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珊美回答:“因为我不知道下一次还能不能做到这样。”


低度受挫力的孩子,会习惯以各种理由看轻自己的特长。也有些孩子因为天生气质与经验使然,会猜测父母对自己有着极高的期待(其实父母并未给他如此大的压力),在担心达不到如此高的期待时,便会在不知不觉之间贬低自己的特长。


本案例中的珊美便一直认为自己的能力差,没有特长,所以她认为成功都只是因为一时的幸运,而非实力的表现。像珊美这类的孩子,在学习上辛苦努力却不见好结果,又无法拥有成功的体验,很容易便因此而产生“自我贬低”的心态。即使父母与师长尽心协助这类孩子,依然无法去除烙印在他们心中“技不如人”的想法。


在珊美的认知里,偶然的成功其实只是因为好运罢了。正因为她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所以总是把成功视为运气使然,一直无法培养出特长与受挫力。


为了扭转珊美的错误心理,父母不再尝试改变她这种“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的观念,反而表现出认同的态度,好使女儿听进去不同的声音。渐渐地,他们发现珊美对于成功的认知有了小小转变,但每次得到父母的称赞时,她依旧否定自己的能力。


爸爸对珊美说:“我们知道你一直觉得你表现得好都只是因为好运。但是,你知道我和妈妈是怎么想的吗?”


珊美摇摇头。


爸爸说:“我们认为,当你玩游戏赢了或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时,那绝对不只是因为运气好而已,那是因为你天生就是个游戏高手,或者是你努力研究的结果。”


珊美说:“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妈妈说:“我们不希望你有成功只是因为运气好的想法。你知道为什么吗?”


珊美问:“为什么?”


妈妈说:“如果你觉得一切好表现都是因为走运,那你就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无法产生做事情的热情,更没有办法对以后的表现有信心。你看,你明明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但是你一点都没有感受到乐趣,这样不是很可惜吗?”


爸爸说:“除了走运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呢?这个问题值得你好好想一想。”


珊美答道:“我会想想看。”


珊美终于接受父母的说法,愿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看到珊美的转变也感到很高兴,并打算向老师说明这件事,希望老师能一起协助珊美改变看事情的态度。


    抹杀孩子受挫力错误做法三:设定超出孩子能力的标准。


对于孩子的学业表现,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尽力”最重要,成绩其次;有些父母则把“成绩好”奉为最高宗旨。当然,父母应该要鼓励孩子全力以赴,但同时也不要忘记,成功不纯粹只是完美的“分数”表现,它还包括许多与分数无关的经验。如果希望孩子成绩更好,就应该协助孩子满意自己努力得来的分数。


一些父母总是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对“表现好”如此不在乎。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观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也就是上述的两项阻碍。当确定孩子表现不佳与其天生气质无关,而是由负面的教养方式所导致时,父母就应该审视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以前文中所提到的亚莉为例,她的成就感低便是因为父母设定了过高的标准。


亚莉一直不明白一件事,就是不论自己的学业表现再好,父母永远都不满意,而且还一再要求她要达到他们期望的标准。她甚至发现,当她拿到好成绩时,父母就会觉得他们是个好父母。但是,她真正期待的并不是拿好成绩,而是父母能够“真正地”爱她,爱她的本性。


对亚莉而言,成功只是换取父母认同与接纳的工具,而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她就得努力超越个人的能力,然而这样做却令她感到越来越不满。尤其在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后,却看到父母露出不满意的神情时,即使她觉得自己表现很棒,也无法感受到喜悦。


    抹杀孩子受挫力错误做法四:成功的定义由父母单方面界定。


小灿也遭遇过类似亚莉的困扰。父母对他的要求与期待是出于好意,但却成了他感受成功经验的障碍。虽然他感觉学业的压力沉重,却从照顾花草的活动中找到快乐。这是少数能够为他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活动之一。可惜的是,他的父母并不认为这是正经的活动。


小灿在园艺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往往因为父母一个皱眉的动作而立即消失。父母对成功的定义,剥夺了小灿在园艺领域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也相对加深了他的挫败感与愤怒,当然也就更难培养小灿的挫折忍受力。


父母可以从以上抹杀孩子受挫力的四种错误做法中,学习到强化孩子受挫力的四大法则。详细内容请参看《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力》一书。请记住,父母和孩子对成功的看法,直接影响孩子的受挫力。只有培养孩子拥有受挫力,才会改变孩子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