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4,347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2019-04-02 05:43:56)
标签:

新视野2009_ezo

分类: 课程与课堂
[转载]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一、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

1.智慧在“引领”

当今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对所讲内容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对其教学活动的设计。在“互联网 ”时代,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其作用在于引导学习者学习,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引人注目。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当情境导入后,教师讲授知识点,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问题加以引导,针对具体问题,将学习者异质分组,采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为学生的建构提供“脚手架”,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深层次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帮助学习者形成系统、全面的学习结构和知识体系。

2.智慧在“多元”

智慧课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和适应多元的需求,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而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作为独立的整体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割舍了其与其他知识点间的紧密联系,使其教学环节更具有完整性。这有利于学习者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迁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和能力体系中。

教学设计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知识接受度,针对学习者的特征,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此外,智慧课堂的设计还必须得考虑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针对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进行设计。

3.智慧在“效果”

面向智慧教育的课堂教学,是运用移动技术、智能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等新兴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从而使学习者高效、便捷地学习。在信息技术充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确保学习的最终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课堂中老师设置的各种问题,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意、有目标性,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强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实时提问与反馈,学习者将认识、理解、记忆、学习以及创造结合起来;最后,教学设计必须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与难点。

在信息时代,学习者应该时刻保持崭新的目光,这不仅迎合了信息化社会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而且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转载]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4.智慧在“研创”

智慧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时代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将课堂教学上升到促进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以及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度进行内容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需包含能够激发、引导学生创新创造的元素,课后布置一些创新性、批判性的任务,让学习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学习。

要使创新创造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习上升为研创,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长链智慧学习理论”的指导。为了培养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优异的创新型人才,学习者必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实践、协同、研究活动,具备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学习和教学的评价绝不能只看成绩,必须着眼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迁移及创新创造,从而完美诠释出智慧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创造。

5.智慧在“评价”

在教育从信息化走向智慧化的21世纪,评价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使学生在智慧课堂中能够感受不一样的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做到更科学、更公平的评价。

智慧学习的评价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根据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及对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第二,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对智慧学习进程、行为、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价;第三,对单元测验、作业及考试的评价。

通过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科学的学习分析作为基础的发展性评价与增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一定的校正和激励。

                          [转载]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二、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设计

智慧课堂实现了“教”与“学”的融合与统一。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师生互动和协同探究更为频繁,使“教”与“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为一体。因此,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三个阶段、十个环节。

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十个环节分别是学情分析、入门测、教学设计、情境导入、探究学习、课堂测验、总结提升、课后作业、拓展学习、反思评价等,构成了教与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智慧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转载]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1.课前阶段———学情分析是核心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课前不再是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而是学情分析。

首先,教师通过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平台及时了解、分析、掌握学情的基本信息,进而制订教学目标,向学生推送预习内容;其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入门测,并就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同学在论坛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基于入门测反馈、学生讨论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学情分析,从而制订出最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

2.课中阶段——师生互动是关键

智慧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智慧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

1)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导,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部分学生回答,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学生展示、分享课前预习成果,教师补充、点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2)在课堂中,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后,学生按照指定要求完成随堂测,并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完成小组任务,提交并展示成果。

3)教师通过随堂测验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馈。

4)教师通过随堂测验、课堂探究和小组作品及时评价反馈,补充、指出不足,拓展、总结、提升重点,进一步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转载]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3.课后阶段——评价反思是重点

在课后阶段,智慧课堂的教学与传统课堂的教学完全不同。

传统课堂中一般都是下课后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统一提交后教师进行批改,在下一节课进行作业讲评和反馈。

而在智慧课堂中,教师一般会推送个性化的复习资料,根据每个人的入门测和随堂测有针对性地布置任务;此外,学生可以即时将作业发送给老师,得到即时的批改和反馈。而且学习者还可以在平台发帖,和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与疑问,进行总结反思,教师通过平台反馈改进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 ”时代,智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在传达一种教育方式转变的信号。智慧教育具有依托新技术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诸多优势,在智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智慧课堂有助于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者:罗万丽、王蕊,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来源:教育科学论坛。原文标题为《“互联网 ”时代智慧课堂设计的原则及策略》,本文系节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