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汪琼 |
分类: 家校共育 |
农村家长更需要教育,和家长共读《正面管教》之前,我一直这样认为。而经过一个寒假的打卡共读、上传班级群,我的认知被颠覆:没有人需要教育,我们只是需要彼此引领。
《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是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她的“正面管教”系列提倡用温和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并用具体而实用的方法引导孩子成长。下面是三位家长的摘录、感想,以及作为老师的我阅读后的感想。实际上,这些阅读背后的阅读,隐藏着大量重要的信息……
亲子关系的恩宠时刻
摘录:如果允许孩子在家庭生活做有益的事情,且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培养出感知力和技能来。
读后感:读完这句话,我回想了一下,我家小孩好像在家都没有做过什么家务,有时候孩子要做,我也觉得她是在捣蛋。今天晚上我正准备洗碗,孩子积极地说她来洗,还让我拍视频,上传到班级群里面。这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之一:通过做家务活挣钱,既培养劳动能力,又懂得钱来之不易。
孩子洗碗时,我站在旁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才做得更好。说了两句她也不反感,还要求下次我做的时候让她过来看着学。我忽然发现:这不就是良好的亲子沟通吗?孩子洗碗,我清碗,孩子对我的话也能听进去了,说起话来比起平常轻松得多。
感后感:这位妈妈可以说是迫于无奈,才放下工作回家陪孩子,因为早期教育出了一些问题,孩子一年级就跟不上。她放下一切回归家庭陪伴孩子,孩子成绩的确有进步,可能因为方法不对,态度不好,亲子关系却很紧张。她总说孩子怕她,躲着她,甚至时不时用眼睛横着她。而《正面管教》帮助她发现平常生活中平凡时刻的独特意味,也正是亲子关系发生转折的恩宠时刻,当然首先归功于这位妈妈强大的领悟和联想能力!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本土壤,是所有教育的基本前提,老师对此经常是无能为力的,但它又绝对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功效与否。唯有通过家长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不断修正,家庭教育这土壤才会越来越肥沃。
鼓励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
摘抄:给孩子自尊,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只要孩子认为自己自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变成讨好者,或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用别人的判断来评价自己的对错,而不是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是“他尊”而不是“自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把错误当成最好的学习机,经历失败,学会解决问题。
读后感:看到这一段让我顿时惊醒,也很后怕,一直以来我就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问“老师有没有表扬你”之类的话。我误以为这是对且好的做法,却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后果。生活中我们多少都会在意别人的想法,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我们首先得自己改变,才能影响孩子,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言传身教比什么说教都管用,加油!
感后感: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自尊体系,但前提是这个评价必须基于自己的内心,而非来自外界。这个观点在不同的教育书籍比如《父母的语言》《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中都会反复提到。所以我们对一些特别渴望表扬、相对比较领先的的孩子,其实持谨慎态度,尽量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自己。一个人虚荣心太过爆棚,或者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对今后发展非常不利,自尊大多来自积极而发展的自我评价,而非无法确定、统一的他评。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背后通常站着也想证明自己的家长,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不能很准确理解学校教育的苦心,反倒觉得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关注不够,容易造成家校矛盾、形成沟通障碍。但如果家长通过学习和反省,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不仅这个矛盾就会自行消解,还能增进家校之间的合作。心病还需心药医,这个药,就是家校共读共建!
错误才是天赐的成长良机
摘抄: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把错误当成最好的学习机,经历失败,学会解决问题。
读后感:我们这代人太害怕失败,太怕犯错误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教育遗留下来的负资产。因此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常常有惯性思维,告诉他们这件事可以这么做,那个事不能碰,直接指向成功那条路,然而孩子就没有“遇上困难应该怎么办”这样的体验。
正是我们希望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才让他们不能从小就学会遇到困难该怎样去解决。没有经历过失败,反倒给孩子成长造成更大的障碍,生活中总是问题重重的,它需要孩子有不断叠加的能力去处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得抑郁症,也许这就是背后的原因。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尝试失败的机会,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后感:同样的一段话,家长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因为读者总是用自身的经历去呼应文中触点,而好书、好文,总是有无数的触点和读者的原点进行互动。
回到正面管教的话题,我们的文化总是逃避问题,回避失败,连祝福语都总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等,但现实却是一山走过一山拦。的确如家长所言,害怕错误,害怕失败,这种心态导致孩子一再错失从失败当中获取最宝贵经验和教训的可能,而且会固化成潜意识,将尝试和错误等同于失败。我们跟孩子说:“错误中包含金子。错误并不叫错误,它正确的名字叫尝试。”孩子会瞪大不敢置信的眼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孩子只有在失败和挫折当中,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爸爸能把抑郁症问题,跟教育惯性中对错误错误的态度连接起来,找到问题的隐性原因之一,思维的深度可见一斑!而唯有这样的认知和思维,才会重新塑造错误和挫折对成长的全新意义!
……
过去我们谈学习共同体,更多限于班级学生之间,或学生和老师之间。而教育的天高地阔,家校之间不仅有个娃,更有一本本教育经典可以作为桥梁,让家庭和学校、社会通过阅读形成更大的学习共同体,从立面打造良性互动、正面影响的成长环境。这,不是花的工程,而是根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