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记忆的几个问题

(2019-03-02 07:03:28)
标签:

pplong

分类: 家校共育

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记忆与其他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随着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记忆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渐加深,下面是与记忆相关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答案。

 1、为什么会童年失忆?

 大多数人对童年的记忆都非常模糊,甚至根本没有人生头几年的记忆。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叫做童年失忆。

 有科学家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认为童年失忆的主要原因是婴儿出生之后,大脑的发育还没有完成,婴孩时期的年轻大脑中会不断地形成全新的细胞,这扰乱了大脑中储存记忆的区域的正常运作。

 大脑构造新生细胞这一机理贯穿了哺乳动物的一生,这一过程被称为“神经生成”。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些物种在婴孩时期,神经元的生成速度非常快。这一现象在脑部海马体中尤为明显。而海马体正是负责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工作的区域。

 很多时候,神经生成的发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并提升记忆力。但这篇论文指出,在当大脑中神经生成的速率过高时,它的利即转化为弊——以极快的速度产生新生神经元的后果就是“排挤”掉存储着记忆的旧的神经元,最终增加了失去这些记忆的频率,也致使了婴儿期失忆的发生。

 美国艾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 Patricia Bauer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童年失忆。她发现,2岁的小孩子实际上对之前发生的事也有记忆,但成年后这段记忆就奇妙消失了。她和同事做了一个实验:录了一些孩子在3岁时和父母的对话,比如去游乐场玩,或者去见了哪个亲戚,然后过几年等他们长大后再看看他们记不记得这段记忆。

 结果发现,7岁的孩子还能记住70%的内容,但到8-9岁的时候只记得不到40%了。也就是说,79岁间就是童年失忆发生的主要时间段。

 2、人的最早记忆取决于什么?

 第一个将文化背景和童年失忆进行关联研究的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Shelley MacDonald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00年。研究小组比较了欧洲、毛利和亚裔新西兰人的童年失忆症情况,发现亚裔参与者能记得的最早记忆是在4.5岁的时候,欧洲人为3.5岁,而毛利人为2.6岁。研究作者认为是毛利人丰富的口语文化导致了这种情况。

 2008年的后续研究发现:毛利母亲说的故事比欧洲新西兰人更加详尽,这表明毛利儿童成长于丰富的叙事环境中。一项2015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一位母亲与毛利文化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她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讲述的故事也越丰富。

 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以下三类童年记忆更容易被人的大脑所珍藏:

 第一类是那些引起了你的激烈的情绪的事件。让孩子特别痛苦或者开心的事情都会给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父母离婚,撕开了孩子的世界,因此如果这件事发生得较早,那么孩子们的记忆会更为深刻。

 第二类是那些逻辑通顺、有头有尾的故事。让孩子更明白前因后果的、能把细节合理地串起来的事件也更容易被保存下来。这也提示我们,让孩子小时候多写写日记,也可以帮着把发生过的事情记得更清楚。

 第三类是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经常听的歌曲。最近几年,神经科学家们发现,和成年后听到的音乐相比,青少年时期听到的音乐会最能激发人们的感情、最不容易被忘掉,而且这些由音乐引发的激情并不会随着人们年纪的增加而消减。这个现象也被称为音乐怀旧。

 3、哪个年龄段的记忆印象最深刻?

 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当一个人活到七老八十,回看自己的一生时,让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记忆是1030岁之间的愉快记忆。这种被反复验证的现象被称为回忆隆起:1030岁间的记忆就像一个小山包一样长在你的心里,让你在回想过去的时候很难忘却。

有关记忆的几个问题

一个55岁的人的回忆隆起,10-30岁间的记忆印象最深刻

 也就是说,人生大部分最美好的回忆都(将)发生在30岁之前。

 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没有留下那些让你情绪满满的体验,没有听过你爸妈给你讲过特别有道理有逻辑的故事,也没有听过几首好听的歌曲,那么等你老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了。

 这也告诉爸爸妈妈们:如果你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没有给他们讲过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给他们哼过几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没有和他们一起愉快地玩耍的话,等他们长大了、上大学了、参加工作了,随着和你相处时间的减少,他们对你的印象,特别是那些美好的记忆就只会越来越模糊。

 实际上,研究记忆的科学家们常常把人生分成3个阶段:0-5岁——童年失忆,10-30岁——深刻到不成比例的记忆(回忆隆起),然后就是剩下的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的后来的记忆(记忆新近期)。

 4、记忆的物理机制?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大脑不断构造新的细胞,神经生成贯穿人的一生,那就意味着不断有新的细胞生成,也不断有老的神经细胞被裁剪掉,人对生长早期的记忆应该是越来越少的,为什么有些记忆可以保持一辈子呢?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记忆动态地分布在神经元的整个区域,而不是固定在某一特定区域。换句话说,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记忆的工作之中。

 记忆,从生物学的机理上看,就是神经元之间的刺激和信息通道的链接。细胞第一次受到刺激时,肌动蛋白(一种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会向与神经突触连接的细胞移动。这也刺激了相邻细胞的肌动蛋白远离被激活的细胞。这些变化仅仅会持续几分钟,然而,如果得到了充分的反复刺激,那就会有更显著和更持久的变化发生。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大脑的记忆。

 从物理学的机理上说,记忆信息编码的方式类似于全息图。在全息图中,存储的信息广泛地散布在整个区域内。即使你销毁了全息图的3/4,只剩下1/4,但整个图像仍将保持不变。

 现在我们假设,一个10岁的孩子使用1000条神经元之间的链接来存储一条信息。随着人的成长,其中有一些神经元被裁剪掉,当他80岁时,只剩下大约200条左右的链接。但因为记忆的信息编码特征,仍可以利用剩下的这些链接大致还原童年的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