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你如何处理?

标签:
三支木鱼 |
分类: 家长学校 |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更多的家庭将精力与物质集中于单个孩子身上,甚至寄托全部的希望,当全家人的注意力过分的集中于某一个孩子身上时,就会出现很多未曾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们面对这些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或者尝试多种可能,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
朋友的女儿萱萱3岁了,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但爸爸经常抱怨萱萱喜欢无理取闹,喜欢提一些无理要求,有时烦的很。“无理取闹”这个词被用得特别频繁,或者说被广泛用在小孩子身上,殊不知,在家长眼中的“无理”其实在孩子心里有理。
l
一天晚上停电了,萱萱和爸爸来我家串门,客厅茶几上点了一支蜡烛,萱萱那时候才2岁不到,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她对茶几上的蜡烛燃烧的火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次自己走过去想用手去摸,都被爸爸敏捷的身手迅速抱到“安全地带”玩耍,最后甚至打了几下萱萱的小手,萱萱哇哇哭了起来,怎么哄都不听,吵烦了最后抱着萱萱回家了。
站在家长的角度,孩子用手去触碰火焰是无法理解的,在成人的过往经验和意识里根本是无法想象的事,多么危险的事啊,必须及时制止,同时为自己的制止行为感到庆幸;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也是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要阻止我,孩子会想触摸火焰与触摸玩具有什么区别啊?孩子并不知道,再多的说教都无法让孩子明白,因为孩子必须靠自己的体验去认识世界,有了体验才有认知。我觉得可以在家长注视下让孩子进行小小的尝试,会她认识到火焰的危险,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过疼痛之后孩子往往会选择避而远之,避免了以后孩子在无畏的情况下进行无知体验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孩子每一次“无理要求”都是有需要和动机的,作为父母,仅仅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用一套成熟的标准去理解孩子的要求,显然无法理解!如果你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有理性的分析作为基础来触发合理的教育行为。

我儿子虽然不到一岁,可能很多人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不然,他很懂自己的需求。在家里除了开水瓶以外,其他只要是他想玩的东西都让他去探索,连电源插线板也不例外(只是被我机灵地断了电,哈哈),书架上的书、摆放在各个角落的物品每天都要被他倒腾好几遍,全部散落在地上,有几本质量很好的书被丢在地上尿湿了(哎呦,那个心疼啊),他的绘本也被撕坏了不少,但我们很少去阻止和干涉,按照他的逻辑去自我发展没错。孩子每个阶段的需求都不一样,满足了当下,自然会顺利度过到下一阶段。
l
闲暇之余在《育儿周刊》上看过很多案例,总有家长会说孩子喜欢无休止地要这要那的。我觉得很多情况下可以将孩子的“无理要求”引导转化成“任务与愿望”,通过约定规则来延时满足孩子,能浇灭孩子对于某样东西三分钟的热度避免浪费,比如,给学龄前的孩子一个简单的任务:每天吃完饭,自己洗自己的碗,洗干净后放好,坚持一个星期,周末就一起去买;再比如,早上起来自己学会穿衣服,不要等我给你穿,坚持十天就给你想要的东西。类似于用这样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生活中的小事作为延时满足的条件,来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愿望满足或目标达成的快乐。
为了让孩子信服这个约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可以用小手拉勾的方式来约定;也可以写一张小纸条贴在家里建立任务区,孩子能看到每段时间完成哪些任务继而实现愿望,这样避免家长的遗忘给孩子言而无信的印象,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建立。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推荐给大家,大多数父母都是手机控,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很棒的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软件---【打勾勾】APP,利用儿童习惯社交的功能,跟周边的小伙伴一起互动来实现愿望。萱萱爸爸自从发现这个软件之后,直接将家里冰箱上的任务区搬到手机上,每天定时和孩子查看任务完成的进度并乐此不疲,让孩子达成愿望的过程更有趣味。
l
在幼儿园有一个例行的“跳蚤市场”活动很不错,我观摩过几次,主要目的是将孩子们的旧玩具再利用,但我觉得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因为攀比心理作祟而提出的“无理要求”,将一味的索取引导转化为小朋友之间的物品交换与分享。

(幼儿园的跳蚤市场,热闹吧,哈哈)
很多幼儿园每个学期都会举行一次,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全家出动,纷纷将自己多余的且还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当做商品明码标价,摆到幼儿园特设的跳蚤市场进行交换与售卖。在这样的跳蚤市场,可以看到很多相同的玩具,或是曾经因为真爱而买,或是因为小伙伴之间的攀比而买,但孩子在这个市场中总能再次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孩子们在有偿分享自己玩具的同时也学会了选择。
家长们是不是也可以自行组织这样的活动?比如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到社区、公园、广场,号召身边的家长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的物品交换,既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表达,又能让孩子学会分享与选择,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亲子教育具有差异化,除了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主导塑造孩子个体差异的父母是否具有正确的育儿理念。我们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比如家长强权意识、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没有清晰的认识等,造成很多家长看似无理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其实有理的矛盾,从而使家庭教育陷入僵局,其实很多家长在起跑线上就输了,谈何让孩子赢在幸福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