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国内家长还蒙在鼓里!

标签:
小于儿育儿 |
分类: 视点.争鸣 |
不知是哪位知名的学者曾说过,国外的教育很轻松,孩子在玩着就学习了,完全没有国内学子那种压力和紧张的气氛。
然而有些情况是他没有提到或者可以忽略的!
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对应的,我们也感觉美国教育应该是世界第一强的。然而美国教育有极大的分化。
一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分化;二是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分化。
美国的高等教育做的很好,无悬念世界第一,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被美国的基础教育逼的。
美国整个国家奉行的政策是——我们的平民可以很差,但我们的精英必须世界最强。
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国家政策扶持和重视。基础教育,主要负责普及功能,高等教育,为国家输送精英。
相比而言,美国的基础教育简直是个笑话。
我有一个朋友去了美国,发现当地小学下午3点放学,但是只有黑人邻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大多数白人和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
是的,美国的有钱人孩子,上的是优质公立小学或学费高昂的私立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相当重。不仅有各种作业,课后还会参加各种辅导班,很多有钱人还会给孩子请家庭教师。
而那些贫困社区小学经费聘请足够教师都困难,谁还会给你留作业?谁天天盯着你学习?那里的孩子天天都被放羊。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 School of Dreams,全书近400页,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
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完全颠覆过往我们对美国轻松教育的认知:学生疯狂学习,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他们课外活动丰富,特长“傍身”;家长们关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
8月17日,16岁华裔女孩田田将在上海音乐厅开钢琴独奏音乐会。先后师从钢琴家韦福根、秦川,以及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Vedakaplinsky),小小年纪的她,已是第三次在上海开独奏音乐会。
如今琴童很多,能开独奏音乐会的并不多。学生疯狂学习,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他们课外活动丰富,特长“傍身”;家长们关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为了考名牌大学,为了培养孩子,美国家庭拼了。
非裔与拉丁裔的孩子(底层)每天就上寥寥几小时的课,放学然后就没人管了。
白人的孩子(中高产)要么上私立小学要么请家庭教师,或者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每天从早学到晩。
结果是有钱人的孩子几乎垄断了高等教育的资源,毕业后顺利步入上流社会。底层的孩子长大了仍旧挣扎在底层。
拼教育,美国家庭不输给中国家庭
到了大学申请季,竞争变得隐蔽,但更为骇人。老师会提醒学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请学校的信息;有的家长在超市遇见会装作不认识,谁都不想告诉对方,我的孩子报了什么学校,以免引来“同伴竞争”。
据此,在美国家长圈里,“荣誉协会”是绝对值得一提的谈资。数据显示,由于申请人数增加,常春藤盟校的录取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请,录取2032名,录取率为5.9%;普林斯顿收到26664份申请,录取率7.9%,皆是两校历年最低水平。
许多人说,在美国考大学很容易,的确,全美有3000多所大学,几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学’。但,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就业依然困难。这位新移民敏感地察觉到:为了孩子的前途,美国家庭拼教育的劲头丝毫不输给中国家庭。
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周末,孩子们流连在各大家教培训班。而家教价格不菲,一节课,一小时,得好几百美金。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比如,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通常是“有条件入读”:
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而这意味着,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让平均成绩从A滑到C,从而与AP课程无缘……
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孩子们对每项作业、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带着孩子去运动,让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左贞说。
也有人承受不住压力,去看心理医生。在美国学生中,这很流行,一旦医生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他们的考试时间可以翻倍……
学校关于公平原则的考量,也让不少学生通过“表演生病”骗取更多的考试时间,为了更好的学业表现……
美国教育很“美”?那是误读!
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
从2001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此书在2003年出版,全书近400页,只有3大章,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事实上,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
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但都要求卓越!
可实际上,无论减负与否,教育资源的不公都是客观存在。没有伞的孩子必须跑得比别人更快,这是社会的法则。
比起焦虑,我们更应该着眼于积极的一面以及我们能够改变的。
穷人真的一点希望都没有吗?显然不是的,凭借自身努力逆袭的例子也是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网络的兴起也让天平也出现了微妙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