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不会做父母了
(2019-01-21 09:35:33)
标签:
吕建锌 |
分类: 家长学校 |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基本每天都能遇到一些孩子来咨询室咨询。这些孩子有大有小,小到七八岁的小学生,大到大一大二的学生。
这些孩子多数都是被家长送来的,当然还有少数是自己打听后来的。
孩子所表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厌学的、逃学的、休学的、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的、和家长叛逆的、发生诸如胃痛抽搐等躯体疾病的、甚至还有的孩子出现各类幻觉幻想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带着沉重的心情和这些孩子交流后发现:发生这些问题的孩子,绝大多数会和家庭成长环境有关。之所以说“带着沉重的心情”,是因为看到这些本该处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成长时期的孩子,现在生活在痛苦压抑的心理环境中,让人觉得极为心痛。
是的,是极为心痛!我相信作为孩子的亲生父母,出现这些问题孩子的家长们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的。因为他们看到别的孩子都在认真学习,而自己的孩子或者沉溺于手机;或者整天和自己吵吵闹闹;或者神情恍惚不知所云……反正就是对学习毫不上心甚至极度抵触。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也就是当出现所谓“孩子的问题”的时候,家长思考和评价的维度,一直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学习。
很多家长正是从孩子学习这块出现问题后,才开始关注孩子心理了。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形态下,孩子学习当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学习很难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跟不上社会的节奏,进而对未来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困难,以至于“将来生活不幸福”……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能够理解家长这样的担心和痛苦。而心理学在看到家长这种担心和痛苦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为很多情况下,家长由于这种担心情绪转换成的压力,又让孩子们承担了更大的痛苦。
在这个时刻,很多心理咨询师会更加倾向于站在孩子感受这边,从而对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教导、甚至是批判。
是的,每当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当然是痛苦的,但家长则更是“不但痛苦、甚至还加上深深的无辜感”。因为当家长理解到了孩子产生这些问题的逻辑关系时,他们反而往往觉得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更茫然而不知所措的痛。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想一想,也许会多少理解了家长们提出的疑问: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突然觉得自己不会做父母了!
在中国,绝大部分的父母其实是为孩子而活着的,这点和西方的丛林法则是有巨大差异的。中国的父母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精心呵护: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紧张的就像自己在上学;孩子工作了,父母又拿出自己并不一定很多的积蓄,为自己的孩子婚姻买房等付出;甚至当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父母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的时候,还要为因为自己的孩子而努力……
可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伟大的父爱母爱,却在某些时刻又让孩子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是父母们坚决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很多父母往往会感叹:不会做家长了……
我们也可以问下孩子,父母何罪之有?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也许恰恰是这份父母之爱,在孩子们心中是“有罪”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看到首先很多孩子对父母的管理和付出是无法理解的,这不是因为孩子们“没良心”,而是由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所决定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真实的,也是深沉的,这种真实和深沉,其实带有父母由于自己经历而对生活的理解和担忧。也就是说,父母的担忧在很多时候只是属于自己亲自经历过的人生经验,而对于还没有经过这些体验的孩子们来说,这样的经验教导或许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唠叨和说教。
我们经常说“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环境的真实感觉。所以在孩子们还没有经历真实体验的时候,父母任何的关爱都有可能被孩子所排斥、拒绝甚至反抗。
那么从人的心理发展角度去看,父母的过度关爱,也许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人的一生往往都是通过体验产生感受,通过感受得到经验,通过经验的积累得到内心力量的成长。
如果父母处处插手,什么事情都去指导干涉甚至亲力亲为解决,反而有可能让孩子失去了这个成长的过程体验,一旦长大成人独立后,更有可能造成社会功能的缺失。所以,有时候孩子们的反抗,也是自己“本能需要自我探索成长”的力量所导致。
从这个角度说,做父母反而是很简单的,那就是:有些时候该放手就得释放放手,陪伴孩子们去自己体验、经历一些事,让孩子哪怕“吃点亏”,积累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样孩子也成长了,父母也相对轻松些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