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怎样才叫受过教育?
(2018-12-31 11:23:01)
标签:
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 |
分类: 家校共育 |
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乎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
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我们成人的生活,无疑受着许多胡说和骗人的东西包围:名誉的胡说,财富的胡说,爱国的胡说,政治的胡说,宗教的胡说,以及骗人的诗人,骗人的艺术家,骗人的独裁者和骗人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会告诉我们说:
所以,见识和胆量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人往往把识和胆连在一起;而我们知道:胆量或独立的判断,是人类中一种多么难得的美德。我们看见一切有特殊建树的思想家和著作家,在幼年时代,都有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性。
这种智能上的胆量或独立判断,无疑地需要相当孩子气的、天真的自信力,可是这个自我便是一个人唯一可以依附的东西,一个研究者一旦放弃个人判断的权利,便只好接受人生的一切胡说了。
学校教育制度用“文凭”和“分数”代替了“判断力”或“鉴赏力”
可是学校为什么不鼓励思想呢?教育制度为什么把追求学问的快乐,歪曲成堆塞学识的机械式、有量度、千篇一律的、被动的工作呢?我们为什么比较注重学问,而不注重思想呢?
我们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念完了若干规定的心理学、中古史、逻辑和“宗教”学分,而便称他做受过教育的人呢?学校为什么要有分数和文凭呢?分数和文凭在学生们心中为什么会代替了教育的真目的呢?
理由是很简单的。我们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因为我们是在教育大批人,像工厂里大量生产一样,而工厂里的一切,必须依一种死板、机械的制度而运行。
学校为保护其名誉,使其出品标准化起见,必须以文凭为证明。于是,有文凭便有分等级必要,有分等级必要,便有学校分数;为要给分数起见,学校必须有背诵、大考和小考。这造成一种完全合理的前因后果,无法可以避免。
这个制度实行后,我们便会碰到一种危险,就是我们会忘掉我们已背弃了教育的真理想,或即将背弃教育的真理想;所谓教育的真理想,我已经说过,就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
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有量度、千篇一律、被动的填塞见闻的方法,而实现这种积极、生长的、个人的欢乐的理想,文凭和分数制度一旦取消或不被人们重视,知识的追求便可成为积极活动,因为学生至少需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现在的学生,是为注册主任而读书,许多好学生则是为父母、教师或未来的妻子而读书,使他们对得起出钱给他们读大学的父母,或因为他们要使一个善待他们的教师欢喜,或希望毕业后可以得到较高的薪俸以养家。
我觉得这一切的思念都是不道德的,知识追求应该成为一个人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欢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