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杜威为什么办实验学校
标签:
毛道生 |
分类: 经验.评价 |
读书笔记:陈鹤琴.杜威为什么办实验学校.原文刊登于《活教育》1947年第四卷第三、四期,被收入《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第114页
1、陈鹤琴认为杜威办“实验学校”(laboratory school),不仅仅是“为了探求一个新的学校系统与组织”,而是杜威认为“必须在实际的过程中来研究人类知识、理解和品格的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发掘真知识的道路。”因此,杜威的实验学校是为了要试验与丰富他的生长学生说而创办的。
2、陈鹤琴对杜威的“教育即生长”(education is growth)教育原理做了解释,他认为,“生长”,乃是生命的本质,教育即在生长之中,教育除了其本身之外,没有任何终极的标的,它进行于各个人整个生命的过程之中,随时随地,帮助与指导个人,是他们能正确的改造和适应其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这边是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真正教育的结果。
3、陈鹤琴认为,“成熟”与“未成熟”是相对的名词,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成熟”与否,而应当“用儿童的成熟阶段来衡量儿童”。同时,儿童的“未成熟”本身就是一种“生长之力”和“积极的力”。
4、陈鹤琴认为:“在整个的社会的范围之内,各个人的经验是具有充分自由的予取的。换句话说,就是个人的经验是能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5、陈鹤琴认为:“任何最基础的‘工作’,都交织着自然的特质与活力”。
6、陈鹤琴认为:“集体生活的过程,自包含着社会的发明、组织与人类义务的建立”。
7、陈鹤琴认为:“要使人类知识继续不断地丰富与扩大,惟一可持的方法,就是在活动中直接跟食物相接触。”
8、陈鹤琴认为:“人类的知识、理解和行为所以能得以发展,即由于人类具有好奇的、好动的、好群的以及多变的自然需要和自然倾向。”
9、陈鹤琴评价杜威的“实验学校”道:“一方面固然是进步的教育工作者实验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铸造进步的教育工作者的熔炉。”
10、陈鹤琴认为:“所谓‘课程’本质,决非刻板固定,相反,他必须和儿童经验生长的需要与兴趣相呼应、相适应。”
11、陈鹤琴认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儿童适应群体关系的主要因素。”
12、陈鹤琴认同杜威“儿童应当籍经验而学习”的主张,认为“‘真知’的获得,乃为实验的结果,经验的赐予。经验是知识的源泉,必须让儿童在实际活动中来发现其创造与发明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