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度学习?相关专家的理论定义是:“借助具有整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激活深层动机,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进而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学习样态”(引自李松林教授的观点)。抛开理论层面的解读,单就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学生非常享受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甘心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探究与之有关的现象或疑惑,形成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的知识,且相关知识对其今后的人生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才可以称得上是深度学习。
以笔者所任教的中学物理为例,处于深度学习状态的学生首先应该发自内心的喜爱这门学科,对其中的知识非常入迷,常常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疑问,每当困惑不解时,常进入茶不思、饭不香的冥思状态,而茅塞顿开时,却欣欣然地欢跳起来,对更难的知识愈加跃跃欲试;其次应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特别是探究环节,应该真实地让学生去经历、尝试不同的方案,中间可能还要历经多次失败甚至会伴有因设计不当造成的爆炸、中毒、受伤等过程,当然,即便经历这些,学生仍乐此不疲;还有重要的一点,处于学科深度学习状态的学生,基本上能对今后的职业选择有大致的目标或方向,甘愿为自己的喜爱的事情付出毕生的精力,至少,在他们的中学时代应该有这样的初步构想。
这好像是教育的理想化或想当然的片断描述。有这样的学习状态吗?
现实版的学生学习哪会是这个样子?
不逼不学是常态,最后逼着、喝斥着、打骂着都不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学生喊累、教师诉苦、校长暗骂的局面仍在继续。
深度学习为何“深”不下去?
升学选拔过于依赖书面考试让学习“深”不下去。
无论是小升初或初升高,对学生的选拔过程就是考试过程。我注意到,很多地市的中考题命题原则很简单:要让学生考个好分数,家长社会都满意!这是非常正确的话,但其折射的试题命制方向是直白的,即考试的试题多以浅表性、去情景化的题目为主,这类题目提分的方式主要是重复训练、加强机械记忆,这会让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知识反射的层面,难以进行有质量、有深度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每当学生提出稍有异议的问题,很多教师一句话就可以打发:考虑那么深干什么,考试又不考,先把基础的搞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几乎等价于平均分、优秀率等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法很单一,就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记住、背诵、模仿相关知识点或解题步骤。当然,这些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指导或鼓励教师的教育行为,或者是教师在学校框架内必须为之的工作。至于学校又为何如此?在一线教师的视野里,极少有人去关注或思考这些。有没有教师敢于实施理想化的教育理念?肯定有,只是很少。在学业成绩及升学压力相对较小的低年级段,这样的教师有一些,在升学竞争激烈的区域,这样的教师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在不断的考试排名淘汰中,其发展境遇可想而知。
教学计划让学习“深”不下去。
翻阅很多学校的学期教学计划,可以看出教学时间安排之紧密,还能具体到哪天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和教师交流,多坦白的流露出这样的担心:这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每周才三节课,恐完不成教材内容。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教学计划本质上多是知识传输的计划!在最短时间内,或各学科争取最大的时间占有量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至于学生用于拓展、实践、探究的时间,是不需要考虑的,因此也不会呈现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虽然高喊着“为了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而在拟定学期规划时,却少有触及学生学习的真实需要,这是比较有讽刺意味的。
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学习“深”不下去。
学生发生深度学习行为,仅有发自内心的强烈动机还是不够的,毕竟,学生的高阶思维习惯需要通过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逐渐搭建起来,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深度学习要将相关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并系统整合,各知识间的跨越或从下位知识跃迁到上位知识,离不开教师提供的专业思考“支架”,以帮助学生走进有深度、有质量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些支架的作用,犹如攀登的梯子或踏脚石,借助他们学生才可能跳得更高,摸到的更多。若失去它们,学生会苦思而不得其法,最终因终不能至而心灰意冷,对学习也就索然无味。有多少教师能为深度学习提供这样的引领?观察大量的教师课堂,扪心自问,这个问题还是有答案的,虽然情况不太乐观。原因简单,功利、庸俗等短视思想在教育环境里大量充斥。更重要的,教师个人的业务追求多因评价、职称、待遇等因素很难从一而终。除普通教师频繁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暇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之外,或小有成就的,多也浅尝辄止,不再耗费精力参与教研、进入课堂;或小有名气的,一旦被封官提干,从此沾染官场习气,俨然一幅威风凛凛的样子,这样的“名师”或教干,自然也很难从深层次角度去考虑真实课堂的知识架构问题。
学生的学习现状无法让学习“深”下去。
在教学一线,我体验到,当今的中学生非常累!每天的作业量之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很多孩子回家写作业到深夜十一、二点钟是经常的事。一位九年级的学生说:“感觉每科作业也不是很多,但累加起来就太要命了。”压死骆驼的每一根稻草都不是无辜的,它们都是形成这沉重压力的成份。学生的大量时间就这样被挤占或挪用,同时,在各科齐头并进的现实面前,学生也很难形成持久的、以专业研究为主的深度学习。这样,学生基于学科的深度学习在同各科的纠缠过程中不断被淡化直至变得毫无兴趣。
怎样让深度学习“深”下去?
仅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无它法,唯有自身广博阅读,不断积淀专业智慧和能量,在课堂实践中用有思维含量的知识挑动学生思想的火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敢于质疑和求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出年轻者特有的朝气和韧性,学生的精神渐渐明亮起来,至少局部的深度学习还是可以实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