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技赋能教育?缺少灵魂的科技与教育,给了孩子什么?

(2018-12-06 05:57:55)
标签:

智能观一米

柳栖士

分类: 视点.争鸣

 媒体纷纷报道,继引入“刷脸吃饭”“刷脸借书”“刷脸购物”之后,杭州十一中学又将一项科技引入课堂,即“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

  然而,让该中学火了的,不是学校对高科技的引入,而是这些科技产品的作用与效果让人们反感。如: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01/c1e634e051764dd2a6a2c63ce9d6c93a.jpeg

  看了介绍,读者会发现,这个应用主要是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纪律,管理课堂行为的。

  至于在走道边的大屏幕,给每个学生的打分,诡异得有点匪夷所思了。

  鉴于这些信息,让人们反感是正常的。该校的领导面对媒体批评,给出的回应是大家“误读”了学校。(真的吗?)

  笔者宁愿相信,学校和研发公司的初衷并非如此,只是在应用落地过程中,缺乏对教育的深度思考,导致偏离了初衷。

  同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追踪,笔者想到了吴恩达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吴老师会收集所有关于学生举动的信息,从中提取最有效的内容,并将其纳入系统设计,从而使他的课程自动实现:教学的改善,学生理解力和成绩的提高,基于个人需求的定制教育。

  比如,他追踪学生与视频的互动行为:当学生观看视频时,点击了暂停或快进键,又或者是在视频结束前选择了放弃——这意味着学生提早溜出了课堂。如果学生多次回看同一门课程,或者后退至上一个视频浏览课程内容,这就意味着学生不懂了。

  此外,他还会在视频课程中穿插突击测验,目的不是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他想知道的是,学生是否正在领会教学材料,以及是否卡在了某个问题上。(详情见智能观文章《为什么“姚班”如神一般存在?为什么Coursera受欢迎?我们对两位大神级老师进行了研究》)

  包括清华大学的雨课堂,也会通过一系列信息追踪,将学生上课的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反馈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课件,可以思考课程哪里设置得过难或讲解晦涩了,哪里引不起学生兴趣了等,然后做出相应调整,以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十一中的智慧课堂,也是发现学生问题,但也仅是发现学生问题。并没有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进一步反思总结,修正自己的课程设计。老师只是对学生简单提醒,系统只是帮助了过往陈旧的观念。这个出发点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01/155e45d4a8f945a5a0790f27c58b6f5b.png

  是的,谁也不可能40分钟全部精神贯注。

  有科学研究表明,一堂40分钟的课,8-1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阶段;17-30分钟,是注意力涣散期;30-40分钟注意力又回来了。

  教育应该研究的,是怎样根据学生注意力的特点,科学地设计课堂内容,而非强行要求学生全程思想集中。

  有人说教育是反人性的。简单粗暴式的强迫集中灌输,当然是反人性的。

  笔者不禁自问:难道,我们发展科技,赋能教育,不是希望让教育更科学有趣吗?难道我们不该深度思考研究,如何让学习符合人性特点高效进行吗?难道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不该注重过程质量与体验感受吗?

  而事实上,有些想要赋能教育的科技公司,只看到了庞大的教育市场,只想到解决教育表面看似存在的问题,却不去深挖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不去研究教育的本质。匆匆上马,为我们教育中不甚科学的部分做帮凶。

  有的企业也想解决教育问题,想节省老师时间,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关于批改的应用。

  帮老师批改一些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很好的,但如果连英文作文都批改,恐怕要想想了。

  记得在北大关于创业的一次分享会上,一个授课老师,也是企业家、投资人,他分享时,讲到自己遇到的一个案例:

  “有人做了一个应用,帮助学生批改英文作文。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传上去,系统会自动打分,同时标注出哪个地方语法错误,哪个地方用词不妥,并会给出修改建议。这样,学生可以在系统的指导下,逐渐掌握语法语义用词等知识点,作文水平会逐渐提高。这一点从系统给出的分数可以看出来。”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吗?

  机器可以检查语义词性等问题,但它可以理解一篇作文的思想是否有深度,立意是高还是低吗?它可以检测用词是否准确,格式是否规范,但它可以理解一些有创意的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吗?它给的分数合理吗?

  那位做投资的老师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这种应用很有前景,用户也比较多了,投资一定会赚钱。但是我们几个合伙人讨论时,直接Pass了。为什么?因为它并不能真的提高孩子的英文水平,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思维僵化。这种事,我们不鼓励。投资,不能只看赚不赚钱,还要看产品给社会能带来什么。当然,已经有人投资了,据说还不少。但我们该有一个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是的,我们该有一个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在教育面前。

  我们知道,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然落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简单灌输、拿来主义、不会创新与提问,甚至严重缺乏安全感,缺乏爱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如何能适应并创造更好的未来?

  可是,我们很多有科技赋能的教育产品,不过方便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方便了大量刷题,方便了拿来主义……

  我们是否该反思,这样的赋能,真正给学生的是什么?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接触了太多毕业生。

  一些很好的大学出来的学生,学历不低,知识不少,但在工作中,真的不好用。

  有的学生只是完成表面工作,没有思考没有创新,甚至也不会主动学习;有的倒是很有思想有主意,但很容易偏激,毫无韧性;有的只等着你分配工作,如挤牙膏般,你说一样TA做一样,做得还不到位……

  当然,我也遇到一些很好用的学生。本身是知名大学的学生,谦虚好学,做事认真负责,也很有思想。但这样的学生,对于非知名企业,真的是百里挑一了。

  之所以讲这件事,是因为我们教育人应该清楚一件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送到社会和企业面前时,重要的不是学历多高,不是能背多少东西,会刷多少题,重要的是他们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重要的是他们要有适应未来生活的情商、智商与爱商。

  在一次关于AI 教育的闭门探讨会上,有人问我,作为关注这个领域的专业媒体人,有什么产品是让你眼前一亮的?

  讲真,当时我思考了至少30秒,没有想到任何让我眼前一亮的产品。

  有人拿现在很火的题库类应用举例。学生把不会的题拍照,传上去,就会有人帮你把解题思路写出来,甚至直接出来标准答案。

  可是,这样的应用真的好吗?

  这让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

  中学的我,本来理科成绩还不错,后来因为视力好,被调到班级靠后的位置。身边坐了一圈学霸,还是热心的男学霸们。上数理化时,我前桌总会快速做完题,转身看到我还在思考解题思路,就热情地给我讲解。

  一来二去,在这位同学的热心帮忙下,我产生了依赖,彻底不会深度思考了。

  那些解决学生不会做题的应用,真的能解决学生不会做题的困难吗?不会如当初的我一样吗?

  当然,如果这些应用能分析学生不会某题的原因,不是简单粗暴地给出解题思路和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启发式提示,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最终让学生不仅能自己解出答案,还能举一反三。若能细化到这样,我会认为是眼前一亮的产品。

  宁愿相信,能这样沉淀深入的产品不是没有,只是我不知道。

  经常会想:

  当我们发现问题,不去解决,反而助长问题时,会怎样?

  当我们发现不该,不去纠正,反而加速不该时,会怎样?

  教育产品跟生活用品不同。

  我们的科技想真正赋能教育,恐怕要从过去所受的教育思维跳出来,恐怕不能想着解决眼下教育者手边的传统问题,恐怕要目光远一点,恐怕要研究一些教育心理学,要请教一些真正的教育专家。甚至,要有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使命感。

  我们知道,儿童节的诞生,是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毒害儿童,并保障儿童的权利。

  儿童的什么权利呢?生存、保健、受教育、抚养等权利。

  生存、保健、抚养的权利,对于现在大部分孩子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呢?恐怕就是更好的教育了。

  每个人都希望教育变得更好;每个人都会在今天给孩子无限祝福;很多成年人也会坚持给自己过儿童节。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希望孩子阳光、善良;希望孩子能适应社会,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善待孩子。

  这所有的希望,也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希望。

  可是,事实呢?

  与一个90后小伙伴聊起素质教育。她与我一样,来自同一个教育大省。我们当年还没有素质教育的说法,但他们那年,省里提出了素质教育。他们加了一门综合能力课。

  据说包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很多内容。初衷是好的,想法是好的,可学的情况呢?

  小伙伴说,我们没有任何实践,老师说如果想做,可以回家做一做,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背下来。我们很多东西都不懂,完全靠死记硬背。

  这种素质教育让我无语。

  或许,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这样自欺欺人了吧!!(此处只想闭眼)

  我知道一些有情怀的教育创业者,他们研究教育游戏化,研究怎样让教育更科学,然后帮助学校的老师设计课程。这个创业过程不容易,但他们始终在坚持。为什么?

  他们说,我们只是不希望十年后,自己的孩子跟当年的我们一样。只是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更科学、更快乐地学习。

  我宁愿相信,很多老师想改变,但苦于各种原因,没法改;很多学校领导也想改变,但苦于各种原因始终无法推进。

  宁愿相信,我们的教育从业者已经意识到了,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方法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我们已经意识到教育者本身素质与专业性的提升很紧迫;我们已经意识到,科技应该赋能引导式教育去代替管理式教育,应该激发孩子的潜能,而非管束孩子的思维。

  只是,大部分人只是意识到而已。毕竟惯性的力量是巨大的。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已经处于改革的阵痛期。从教育制度到教育方式,从学校到家庭,从企业到个人,是时候思考该给孩子怎样更好的教育了。

  或许这个阵痛期会比较长,老师焦虑、家长迷茫、孩子无辜,但新的教育方式终究还是要诞生的。

  相信,它将诞生于每个教育人真正的使命感,诞生于每个科技人对教育的严谨负责,诞生于注入了人性与灵魂的AI 教师的建设,诞生于每个父母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学习……

  我们对孩子寄予无限美好祝福,也对教育、对教育人、对教育科技寄予无限祝福。

  前路虽漫漫,未来愿可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