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299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我心自知

(2018-11-27 14:54:56)
标签:

茉莉之舟

分类: 家长学校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我心自知
    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c H.Erikson)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中会感到乏力出现困惑。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作者发现很多辅导个案的情况与他说的吻合:今天的心理障碍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关系。
 
    埃里克森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成年人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是:
 
    *第一个阶段:1岁以前—— 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至3岁 —— 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至5岁 —— 主动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 ——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 ——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下面简略地介绍每一个阶段的意义。
 
 
    第一个阶段:1岁以前—— 信任与不信任
   

孩子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肚饿 — 被喂食物
 受惊 — 被拥抱
 哭泣 — 被拥抱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
 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
 需要别人照顾;
 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是表现出偏执狂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2至3岁 —— 自主与羞愧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这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羞愧的感受。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第三个阶段:4至5岁 —— 主动与内疚
 
孩子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发展出主动性。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出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者秘密地进行。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害怕犯错;
 感到无助及内疚;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
 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
 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
 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第四个阶段:6至11岁 ——勤勉与自卑
 
 
孩子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凡事要求完美;
 经常拖延及耽搁;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第五个阶段:12至21岁 ——对身份与角色的困惑
 
孩子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找出怎样适合世界的方法;
 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
 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
 界定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
 确定人生应怎样过。 
 

孩子心智成长的五个阶段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允许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想法,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支持他,又不引导他去探索,而只是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
 
 不正确地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
 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
 不能确定人生目标;
 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需要不断地谈恋爱;
 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须同化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知道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满地渡过人生的其余阶段。
 

第六个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
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
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
3、异性
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
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 a、工作周期 b、生殖周期 c、娱乐周期
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1963,第266页)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
 

第七个阶段 成年中期(25-65岁)——生育与自我专注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等要事,虽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
一旦一个人的繁殖比率比停滞高,那么这个人会以关心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埃里克森把关心定义为“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由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第八个阶段 成年后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把自我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我找不到比自我完整更好的词来表述它。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相互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系。换言之,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互联系。
例如,成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相信,“用这种说法一—如果儿童的长者完美得足以不惧怕死亡,那么这些健康的儿童也不会惧怕生活。一来进一步解释成人的完整与儿童之间的信任感似乎是可能的”。如果个人获得的自我完整胜过失望,那他或她就以智慧的美德为一生的特征,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对人生本身超然的关心,来面对死亡本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