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家教的两条经验
(2018-11-22 06:17:09)
标签:
老教书匠萧成志 |
分类: 家长学校 |
孟母的家庭教育,给我们提出了两个读书的根本问题,一是读书的环境,二是读书的恒心。这两个问题都与读书的心理学有关系。过去与现在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两点对小孩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小孩的父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是非解决不可的。
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鱼贩之市,久而不闻其腥”。可见,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总是会被社会环境所同化的。人们常常说:三勤夹一懒,懒能变勤;三懒夹一勤,勤会变懒,是不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是耳濡目染,是在无形之中产生的影响,作为今天的年轻父母必须高度注意,如玩手机,已大众化了。选择居住的环境应该是正面的同化,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才有好处。
选择居住的环境不仅孟母知道,现在的人们也知道。如城市中的许多人买住房,首先就是选名校旁边的楼盘,叫做买学位房,为的是让小孩能就近读名校。开发商为了赚钱,往往请名校在楼盘旁办分校,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关系。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了商业的味道。一些有远见的家长,把视野放得更宽,喜欢把住房买在大学区外,科技园旁,让小孩的成长有个优越的文化科学的教育大环境。
其实现在的环境说已经不再是个名词了。现在的学校与过去的学校不同了,有严格的等级。大学分一本、二本、三本。一本中最高的是985,第二等的是211,其余的是第三等。二本没有这样明显的等级,但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有,招工单位也会有。三本学校的等级看是谁家带办的。如果是普通二本学校带办的三本学校,与985大学的本科相比,虽说都是本科,二者之间是无法比较的,相差太大啦。如果住房选在最差的三本大学的旁边,大家心知肚明,三本学校和高职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比头等的一流大学差远了,只能把孩子带坏啦。中学也是一样,教育大省的名校,与边远落后地区的乡镇学校去比较,就有天壤之别了,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的标准了。最差的学校,首先就差在学风、校风、教风上,这会影响小孩子的成长。放在学校旁,并不一定都是好环境了,要看是什么学校。
但我个人的看法是,读书的环境能够选择就选择,不能选择也不要紧,事实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住到名校的旁边,最重要的是教育小孩增强是非的判断能力,拒绝不良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要有顽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教育出来的小孩在今后的社会里,就有抵抗坏影响的能力。
关键是培养小孩的自控能力,能够拒绝诱惑,不仅不受环境的影响,还能起正面的好作用。我对两个小孙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学校也经常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只要好好配合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当不同教育思想和方法碰撞,我无能为力时,我就要他们到学校好好问一问老师,照老师说的去办。
读书需要有恒心,恒心的有无,是学好学坏的标尺。孟母非常懂得这一点。因为她懂得一个学习规律,读书是个连续不断的漫长过程,中间要碰到无数困难,只能迈过去才能前进。学习的连续性决定中间不能停歇,像古人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又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是什么都学不好!
我们有些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例如,有的家长认为,小学抓不抓没关系,初中抓一下子就行了,高中要猛抓一把。这就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不重视夯实基础,是学不好的。我们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初中是以小学为基础的,高中是以初中为基础的,基础不牢,后面的学习就像高楼大厦建在沙滩上一样,建得越高,就垮得越厉害。
我们也看到有些家长,平时并不督促小孩,到了期末考试前就抓它十天半个月,认为成绩会照样好。临时抱佛脚似乎有点效果,考试也能够勉勉强强考个好分数,其实就名校而言,期末考试的试题比平时的考试要容易一些,几乎人人都能考个及格。加上临时性的突击,这里的好成绩主要是难度不高。再说突击所取得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并不牢固,容易忘记。如果长此以往,这种所谓的“效果”也会逐渐减少。据我几十年的观察,这种临阵磨枪,小学低年级的效果比较明显,到初中时突击就不那么佳了,到高中几乎没有多少效果了。我在讲台上站了四十年,见得可多了。因为学习的知识是逐渐增多的,后面的知识必须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如果没有前面知识作为牢固的基础,不说学不好,连课程也听不懂了,你如何去突击呢?
孔子和孟子都是出身于没落贵族,到了孔子和孟子的幼年时期,他们的家里都已经相当穷困了。但他们的家里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家庭教育的观念明确而显著,特别是孔母和孟母都是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母亲。孔母自己有较高的文化,能够自己教育孔子,并且是早教的典型。孟母的文化水平不如孔母高,他自己不能去教孟子了,但她认准了读书的大方向,选择了适宜于读书的居住环境,不断鼓励孟子树立读书的恒心与毅力,这抓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孔子和孟子出了成就,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我们的祖先奉为圣人和亚圣,孔母与孟母的家庭教育功不可没。
孔母和孟母放在古代七贤母的最前面,是因为她们都是鼓励自己的小孩读书成才,成就为举世公认。也可见,在我国的古代,对于读书成才是多么的重视!
她们俩人的做法和经验都是典型的,对后人有巨大的启示作用,所以至今还在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