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师怎样去家访?

(2018-11-19 10:49:45)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老师怎样去家访?

(这是网上一张非常心酸的家访照片)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些时候,教师只有到了学生家里,才有可能了解到一些隐性的、学生不愿启齿的情况,才可能触碰到孩子心中最敏感的地方,才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找出问题形成的根源,从而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得到最佳教育效果。家访即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老师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同时注重学生的个别教育,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那么教师家访应该遵循怎样的方法与步骤呢?

1、家访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家访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要有计划、有方案、有重点的进行,切不可为家访而家访。

2、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既有资料的准备,也有自己心理上的准备,教师要十分清楚所家访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家庭情况提前有所了解,明白自己去家访的目的,做家访心中有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3、家访谈话要讲究方法。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讲究艺术,教师要控制好和家长的沟通节奏,控制好谈话的内容,切不可漫无边际地闲聊。到学生家之后,要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学生家长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在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情况时,要以表扬为主,从赞扬的角度切入话题,对学生的缺点用借桃喻李委婉地指出,通过表扬别的学生在某个方面的优点来提醒家长,让步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的不足,知道今后该朝那个方向努力。这样,不仅在家长面前给学生留了脸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使谈话气氛活跃,场面融洽和谐。教师要清楚家访不是告状,不要一味地告状、批评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都怕教师家访,认为教师到家里就是向自己的父母告状去的,所以在家访时要多表扬孩子的一些优点,肯定孩子的付出,让孩子不树立敌对的情绪,家长也会面子上感觉好受点,会更配合自己的工作。

教师家访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

4、恰当地宣传学校的理念、做法和成效。向学生家长面对面地宣传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取得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同时,及时掌握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与建议。

5、认真做好家访记录,及时反馈。教师要从很多的信息中,学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并根据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行为表现,结合家访中了解掌握的资料,及时反馈,对学生重新分析评估,制定新的教育方案和措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家长安排一些任务,让家长更好的配合自己的工作。

6、写好家访日记。家访后,要将新发现、新启发、新共识、新感受及时地整理下来,通过日积月累,提升自己观察、记录、思考教育的水平,积极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家访永远都不会过时,登门家访是沟通老师、家长、学生三者心灵的纽带,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法宝”之一。以前,每当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者某位学生情绪低落不对劲时……就常常会看到教师家访的身影。传统意义的家访,教师来到学生的家里,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家长的距离,这种情感的碰撞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代替的。家访中,老师倾听家长心声,宣传学校教育理念,商讨班级管理思路,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在与学生、家长推心置腹的交流中,一起切磋教育方法,达成了教育共识,形成了教育合力。

家访源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家访时间与形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家访的实效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