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童年期吞下了一粒“命运缓释胶囊”
(2018-11-14 10:24:03)
标签:
张丽钧 |
分类: 家长学校 |
1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其著名诗作《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一诗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鲁迅说过一句高含金量的话:“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
《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认为: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三岁后才渐渐与其抚养者分开。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的头三年不是没有记忆,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他生活的基础。人存在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与“性本能”不同的是,它的发育期是前几年,一旦错过,“智本能”便迅速递减,出现萎缩现象。因此婴儿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李玫瑾教授本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但当接触到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以后,她转向了对童年的叩问。她发现,几乎每一桩青少年犯罪行为,都可以从当事人的童年那里追寻到答案。
2
——是的,每个人,都在童年期吞下了一粒“命运缓释胶囊”。
这粒胶囊的“半衰期”真是太长了,长到令人不可思议!动物行为学家古道尔、物理学家惠勒、作家黑柳彻子都是典型的被童年那粒胶囊控制一生的人,而马加爵、药家鑫、李天一不也难逃童年那粒胶囊的左右吗?
有一个特别令人毛骨悚然的例子:河南恶性连环杀人犯黄勇连续在杀死了17个孩子后,不期然被第18个孩子的几句话打到了软肋上:“哥,求求你不要杀我!你也有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回来找不到你,他们会多伤心啊,他们老了怎么办啊?”说完这句话,孩子听到黄勇哭泣着小声说:“我们家人从来不管我的死活,我死了,他们都不知道吧。他们才不在乎我!”就这样,孩子逃出了魔掌,黄勇也供出了一个在极度孤苦中度过童年的人的高度扭曲人格。
《奶蜜盐》,这是张文质老师一本书的名字。这三个字,精准地道出了童年的“刚需”。是的,奶(0-2岁接受爱)、蜜(2-6岁接受欣赏)、盐(6-10岁接受规则),这三样东西,“童年时给够了,一生都不缺”。
昨天,我还与一个一门心思要把孩子推给婆婆带的朋友分享怀特海的一段话:“我们必须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这种发展通常在16岁和30岁之间发生。训练这种自我发展,最重要的应该是12岁之前从母亲那里所受到的教育。”(《教育的目的》)
童年吞下的那粒“命运缓释胶囊”,正在你身上释放着怎样的能量?而你喂给孩子的那粒胶囊,将要释放怎样的能量?这些问题,压痛你心房了吗?
3
须记——
童年吞下了安逸,长大后将难以摆脱怠惰。
童年吞下了纵宠,长大后将难以摆脱骄横。
童年吞下了暴虐,长大后将难以摆脱邪恶。
童年吞下了责骂,长大后将难以摆脱卑怯。
童年吞下了孤独,长大后将难以摆脱落寞。
童年吞下了辖制,长大后将难以摆脱刻板。
当然,童年吞下了适量的奶、蜜、盐,长大后将骨骼强壮、人格健全、精神灿烂……
——我愿,天下智慧母亲都学会说这八个字:凡夫畏果,母亲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