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4,347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借鉴的生存原则——读伊藤穰一等《爆裂》一书有感

(2018-11-12 07:02:22)
标签:

pplong

分类: 阅读与写作
值得借鉴的生存原则

 

 未来已来,这是当下很热的一个词。

 问题是,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审视过自己,在思想上、在行动上做出了哪些方面的改变,来拥抱这已经到来的“未来”?我们所要面对的未来,和过去的人们所畅想的未来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那种和当下保持平坦联系的、可以被预测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爆裂性变化的未来。如果我们自己不做出积极的应对,很容易就会被眼前的未来所抛弃。

 一、未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人们似乎没有能力对“未来”进行非常精确的描绘,但对未来的如下三个基本特征还是有普遍的共识的,即: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对称不仅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具有力量平衡、资源均衡、生态和谐等多元化的意义。在物理学中,很多微观粒子的发现,就是因为科学家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对称的美,存在着和谐的秩序。所谓未来的不对称性特征,指的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少数人在特定领域的一些作为,就有可能颠覆一个大的机构、甚至改变社会运行的秩序。“人多力量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中似乎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但在今天越来越不适用了。

 复杂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从食物供应到能源网络,从全球气候变化到社会中的各个组织机构,都是一个个复杂系统。但过去限于能力,我们很难对这样复杂的系统进行整体的研究,往往采取庖丁解牛的方式,将其细分为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学科,进行微观的研究,所以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发生。举个例子来说,那些戴着巨大光环的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无法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今天,人们意识到,再用单一维度、单一学科的知识来研究当下的世界,困难越来越大,当下一个时髦的词——跨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知识体系复杂性的特点。伊藤穰一所领导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就以专门研究关乎人类未来的、跨学科的项目著称,而在跨学科之中,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又是它的一个亮点。从媒体实验室为人类贡献的诸多重要的、原创性发明,比如触摸屏、电子墨水、提升人类灵活性的假体、可穿戴式设备和车载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就能够体会到理解复杂性、运用复杂性于生活和工作之中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都希望在一个确定性的世界或者环境里生活,这样自己才会有安全感。但未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想想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在十年前预测到了今天的科技发展,预测到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不仅你我没有准确的预测,那些领域内的行家里手也没能在十年前作出准确的判断。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有很多常用的词语,比如说谋定而后动,比如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策略,在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时必然会遇到很大的挑战。

 和人的思维方式相比,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太快,让我们目不暇接。人类传统的思维习惯是在农耕、煤炭、钢铁以及简单繁荣时代形成的,人类所拥有的各种认知工具的集合,尚不能帮着我们理解当下这爆裂式的巨变所带来的深远意义。整个社会的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正处在艰难的生存时代,要避免让自己陷入下一场大灾难,就必须要了解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法则。

 二、九大生存原则

 如何融入这爆裂的时代洪流,让自己能够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不会迷失方向?作者给出了九个方面的建议,又称之为九大生存原则:

 第一,涌现优于权威

 涌现是个非常地道的科学名词,体现的是复杂系统的基本特点:简单的部分通过相互作用,可以造就出新的、最精彩的形式。这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事例应该就是“蝴蝶效应”了。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我们平常最喜欢说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涌现体现的是一加一不但大于二,而且变成了一个全新事物的过程,它上升到了不同的层次。蚁群是最能体现这种涌现特征的生物群体。从整座城市的规模来看,人类就像是蚂蚁,匆匆忙忙地奔来走去,做出小小的决定,不会想到会给这个公民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但城市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正是这些个体的行为所导致的。旧体制做事的方法是命令与控制:领导做出决策,下级贯彻执行。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体制正在解决这些过去的旧体制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新体制的做事方法,叫作涌现

第二,拉力优于推力

如果说涌现战略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问题,而拉力战略则是在最需要的紧急关头投入最需要的人力物力,此战略进一步优化了涌现战略。拉力强调的是通过网络将需要的资源吸引过来,而不是将材料和信息集中存储起来。拉力战略可以从表面上改变整个行业的供应链。该战略背后的逻辑是,在需求出现之前,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供给。换句话说,不是别人给你什么你就消费什么,而是根据你的需求去找寻相应的资源。让有想法的人去实践,并给予各种资源的支持;没有想法的人拥有资源只是一种浪费。

第三,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你可以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最佳路径。相比而言,指南针是更加灵活的工具,需要使用者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道路。之所以选择指南针而不是地图,是因为未来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充满着变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坐享其成,需要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走向未来。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总是给学生提供这样或者那样的地图,而是让他们不断创建新的认知模式,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对喜欢数学的学生来说,代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座桥梁——抽象思维。它是我们导航用的指南针。

第四,风险优于安全

很多大的企业为什么在盛极一时后会出现衰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敢面对风险。谷歌公司创始人拉里·佩奇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公司逐渐衰败,原因在于它们总是倾向于沿用与此前大致相同的做法,只做出很微小的改变。人们总是想做自己知道不会失败的事情,这很正常。但渐进的改良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尤其是在科技领域,这个行业的改变绝不会是渐进的。 深圳和硅谷之所以有一种魅力,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资源和知识,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拥抱风险,愿意承受失败并从头再来

第五,违抗优于服从

科学进步的规则便是打破规则。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探索、质疑、违抗,这种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帮助推动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也改变了从制造业到安全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创新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摆脱束缚,这让那些管理者备感挫折。特别是在社会和学术机构,一般倾向于遵守规则,远离混乱。但这扼杀了叛逆精神同时也扼杀了创造力、灵活性和富有成效的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第六,实践优于理论

从理论上讲,理论和实践没有差别,而在实践中,却有差别。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有想法先实践,即使失败也会有失败的收获。如果总是拘泥于先做规划、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想清楚,黄花菜都凉了。从学校的角度看,教育是别人教授你知识的过程(学理论),而学习是你自己教授自己知识的过程(实践)。当一个人将学习和自己的兴趣、人际关系以及可能追求的机会联系起来时,他会学得最好。如果学生仅接受现成的教育,而不培养兴趣驱动式、自主式和终身式学习的能力,他们将永远处于劣势。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总能在接受正规教育后,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自己需要的知识。

第七,多样性优于能力

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是传统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这在互联网时代将大错特错。例如在最新的科技领域——纳米生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就不是让学历最高的、在该领域最为专业的人承担最困难的任务,而是通过互联网观察了解成千上万热心纳米技术的民众的行为,并确定谁最具备完成该项任务所需的潜质。事实证明,最先取得突破的并不是本专业的领军人士。对一个复合型的团体来说,多样性可以带来更多看问题的角度,更好的取长补短,这是专业的组织所不具备的。

第八,韧性优于力量

一场台风过后,很多原本看上去坚挺的树木被连根拔起,而另一些随风而荡的树种却没有什么损失,这从一个的角度说明了韧性有事比力量更加重要。我们经常批评那些“随波逐流”的人,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懂得变通会让你拥有强大的优势。一旦市场风转向,不懂变通就会一败涂地,诺基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九,系统优于个体

直到最近,科学研究大脑的方法还和研究肾的方法一样。,研究者将这个器官视个体将整个研究的核心放在专攻它的解剖结构、细胞组成以及其在体内发挥的功能。这或许也是大脑的研究迟迟不能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是一套能够保证不断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个天才个人的行为。

三、改变自己适应时代

技术正在以指数变化的方式快速发展着,其发展的速度超过了人类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很多时候,我们依然固守着自己的主流思想体系,不太愿意去承认这巨变的时代,这也进一步妨碍了我们对新生事物的理解。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仅仅技术在以指数变化的方式在发展,就是改变自身也在以指数速度发生。改变是技术带来的产物,同样也是其他发展带来的产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承认自己无知比尝试着去预测未来更有战略优势。当然,这意味着我们必需要做出改变,好在人类从根本上来说是具有适应性的。

当我们为追求速度放弃跑鞋选择超音速飞机时,如果社会能经受住最初的爆击,我们可能依然发现,这架飞机上的风景正是我们所一直追寻的。

 

《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  []伊藤穰一  杰夫·/  张培等/  中信出版社  2017.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