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圣陶的“教”及其教学思想的密码

(2018-10-23 10:19:34)
标签:

李仁甫

分类: 课程与课堂

前言

叶圣陶先生丰赡的语文教学思想,散见于煌煌五卷《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可加以聚焦,无非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1]而它的另一种表述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曾以题词的形式赫然出现于1978年第1期《中学语文》封面。自此以后,它便一直成为这家著名语文期刊封面上的独特标识,年年如是,月月如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叶圣陶语文核心教学思想影响深远,启迪着一代又一代语文人。

影响源自认识,有什么认识便产生什么影响。经典作品常读常新,经典论断亦然。对于叶圣陶的这一论断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相应地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综括起来,人们的认识大致有:

目的说,即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 

自学说,即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学生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终身学习说,即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教师主导说,即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臻于不需要教的佳境;

能力培养说,即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能停留于一般知识的灌输;

方法策略说,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习惯养成说,即教学要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每一种认识,都曾经对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形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的认识曾经成为某一时期重要的教学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整个语文界,比如魏书生突出自学环节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强调学生主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导读法

时代永远向前,人们的认识不断向纵深处掘进。课程改革再度启动,2018年是第九次课程改革元年。反复阅读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的眼球不禁被这样的大数据所吸引:学习一词覆盖率最高,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引导一词大量出现,有近50次之多,其中课程内容一章在具体阐述18学习任务群时,更是频频凸显。这充分表明,第九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

 

那么,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是否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发现?有人说过,新的时代为花朵的绽放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但种子一定从历史老人的手掌里撒落下来的。确实如此,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在第九次课程改革中被大加推崇,并不是偶然的。

一、

引导——叶圣陶眼里的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引导是针对特定对象(学生)的具体情状而进行的,于是那学生能够自悟自通的部分就基本可以排除在引导之外,这就相当于做减法;而另外一种教学方式灌输,虽也面对特定对象(学生)却视而不见,不去针对其具体情状,于是对预设内容不加选择、和盘托出,这就相当于做加法

习惯于做减法,随着学生自悟自通的东西越来越多,语文教师需要教的东西便越来越少,以趋于”——不需要教;习惯于做加法,学生逐渐丧失自悟自通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教的东西便越来越多,以趋于”——什么都教。不需要教的境界,正是引导型的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而满堂灌的现状,正是灌输型的语文教师自己一手造成的。

引导型的语文教师,以不需要教为鹄的,拒绝讲风太盛,习惯于做减法。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2]。那么,不需要教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境界?在我看来,首先是乐于自学,不再需要教师提供发动机;其次是勤于自学,不再需要教师跟踪一辈子;最后是善于自学,不再需要教师反复炒冷饭。教给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持久的学习热情、灵活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他们就会受用长时而非学到哪儿忘到哪儿,受用许久而非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受用终身而非竹篮打水一场空。可以说,当我们真正从学习的后续性、持久性、终身性这一高度来观照此在”——正在发生的课堂教学时,我们就必然会努力取用与此相适应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引导。正是基于这种学习的后续性、持久性、终身性,叶圣陶先生才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具体来说,引导这种叶圣陶式的,就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预学)和感受(圈点勾画)时才教,在他们心愤(求通而未得)口悱(欲言而未能)而渴望交流、表达时才教,在他们交流、表达而自然呈现出原生态的学情时才教,在他们思维断裂、方向迷失时才教。

譬如

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见苏教版必修二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是一篇相对比较浅显的现代散文,开篇交代有趣一词,并以此为文眼串起金先生在教必修课、选修课、做讲座的系列教学活动以及业余生活中涉及的若干事情,卒章点出他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本来,文眼、事件、人物特点等基本信息都处于显性层面,学生仅仅通过浏览的阅读方式便能心领神会,可是很多教师一讲起课来,总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将学生熟知的东西拉网式过一遍,结果真正需要教的东西因无法完成而划归安大略省,或者完成了却是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而把教学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的教师,往往能够坚持这样的原则:

凡是学生已知、已懂的,绝不浪费课堂的有限时间;

凡是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或思考片刻即能弄懂的,绝不越俎代庖。

我曾经多次在全国各地执教《金岳霖先生》,每次都是让学生先学、先言说,然后才借力打力、后发制人。他们都把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3]随机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以及学生成果等[4]拿出来相互交流,但由于地区不同、生源不同、环境不同,每次交流的内容、序列、方向都不尽相同。而甘心处于下游位置的我,在他们思考缺乏广度、高度、深度之时才施以援手,在他们思维出现断裂甚至完全偏离课程轨道之时才充分发挥弥合、聚焦的功能。

总之,,就要教在刀刃上,教在火候上,教在症结上。,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焕发学习的热情,建构起受用终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就要使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5]的程度。

 

二、

以学定教——叶圣陶教学思想的密码

如前所说,引导是基于学习的后续性、持久性、终身性来给做减法,是站在此在(当下的课堂)朝后看。然而教学的现实状况却是,绝大多数教师仅仅朝前看

站在此在朝前看,就是看学情,让学生先学。此之谓先学后教。预习题的布置,教学案的普及,学习单的推行……种种致力于学生先学的举措都表明,先学后教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而真正不相信先学后教的语文教师,事实上已经罕见。可深思一下,学生先学起来,大多数教师又是如何后教的呢?

有的语文教师,一开始也基于学情,从战战兢兢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那里征询到几个小问题,可敷衍几下,随之而来的教学活动却并不以此为出发点、参照点,一直到最后也未好好回应。这样的教师视学情为儿戏,轻易走过场,学生需要也好不需要也好,反正教师自己觉得需要就大讲特讲。这种爱做加法的教师,可称为我行我素派。

有的语文教师,从来不让学生直接提问、质疑,不让学生主动交流对文本的激赏之处,总是高举课前自己预设好的问题的鞭子反复拷打学生,对学生发起一次次疯狂进攻,然后面对皮开肉绽的学情,像名医一样捧出一大堆药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讲深讲透,其结果往往是把大多数学生讲得一愣一愣的。这种爱做加法的教师,可称为深度套牢派。

有的语文教师,绝对尊重学情,针对任何一个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边角料问题、无效问题甚至非语文问题,都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且给出自己的解释;针对任何一个学生表达和交流的任何一点学习感受,都耐心听取,竭力补充。他们一旦解释和补充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往往作无边界的拓展、无底洞的深化。这种爱做加法的教师,可称为教无不尽派。

如今,我行我素派、深度套牢派和教无不尽派牢牢占领着三尺讲台,他们使中国语文课堂普遍呈现着讲风太盛的特点。学生先学,有所不悟不通亦有所自悟自通,如此学情竟未能触动后教的教师采取少教、精教的引导型教学方式,这着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很多教师明明都按先学后教的次序来做了,最终却以定教,我行我素,深度套牢,教无不尽,最终未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呢?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叶圣陶语文核心教学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里。

 

一方面朝前看,即让学生先学,可以使我们眼前拥有教学的实体对象及其具体情状,使我们能够站在坚实的土地上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朝后看,即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以使我们心中怀有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使我们自觉抛弃贪教、滥教的毛病,而像叶圣陶所比喻的那样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6]。本来朝前看有做加法的冲动,现在朝后看,可以抑制住这种冲动,从而做了减法。不该教,忍住不教;该教多少,就教多少;该教也未必教,适可而止。这就是引导的真谛,这就是叶圣陶在几十年前就谆谆告诫广大语文教师的。

更进一步地看,以学定教,其实有两个:朝前看,有先学或者预学;朝后看,有后续学习(简称续学)。预学跟续学,本质上都是自学,都体现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同样是自学,前者为现实的土地,后者为理想的天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脚踏大地,眼望星空。说明白一点,就是有了预学,自然需要教,但如果没有对续学的考虑,不拿续学来制衡,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教便轻易滑向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容易做加法。我行我素派、深度套牢派和教无不尽派,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动辄做加法,就是因为缺失朝后看的意识。

由此看来,仅仅把以学定教定位为先学预学,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真正全面、科学的定位应该是预学和续学。可以说,能够看到预学定教的必要性,相对不难;而能够发现续学定教的重要性,委实不易。既朝前看,亦朝后看,这是更高意义上的以学定教。当一般人的认知水平还处于以学定教”1.0版时,叶圣陶先生早就研发出了以学定教”2.0版。

叶圣陶语文核心教学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密码就在于此。有了这个密码,善于引导的语文教师就会真正开启学习型课堂的大门。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贯串着以学定教的理念,积极倡导引导型的教学方式。它旗帜鲜明地批判生硬灌输[7],反对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8]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既来自时代的呼呼,也植根于历史的土壤。真正先进的东西,往往具有共时性,今人与前人共享。以学定教的理念和引导型的教学方式,早就蕴涵在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科学论断中,只是其价值需要一个变革的时代来激活它。

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每一个语文人都应当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主动拥抱生本课堂、学习型课堂,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开放的格局、自由的气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