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糖与酒

(2018-10-23 08:15:27)
标签:

静心煮酒

分类: 人生.健康

过去读《天工开物》,一知半解。只对于每篇的标题和序言印象深刻。宋应星命题是很讲究的,加工粮食叫“粹精”,制盐叫“作咸”,而做糖则是“甘嗜”。作者把芬芳的气味,青黑色和甜味并列,认为它们是“人之大欲存焉”。大概古人就有嗜甜之辈了。

爱吃甜食或许真是人的天性。生物的生存离不开能量,而糖类则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吃起来甜甜的食物,通常含有糖。甜味食物可以帮我们活下去,所以我们逐渐进化出了喜欢甜味的本能。

我们常讲的“苦尽甘来”、“甘之如饴”、“同甘共苦”,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都是以甜味比喻令人愉快的事情。可见人们对糖的喜爱,已经深入的文化里。

有研究表明,摄入糖类可以调节人体血清素的含量,让我们感受到实在的快乐。“日子太苦,需要一点甜食”,或许有确切的科学依据。压力之下,一杯奶茶(咖啡因和糖),或者一块甜点,都可以成为奋进的动力。

说到调节情绪,提振精神,自然离不开酒。酒精可以抑制人脑中负责抑制的神经。让人越来越“管不住自己”。李白当年是很爱功名利禄的,喝完酒后“天子呼来不上船”,全然不顾帝王将相的尊卑;他向往“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游侠生活,但一赶上喝酒便“三杯吐然诺”。

平时压抑已久的人,难免需要一点酒精来放松神经。这种压抑不一定是工作生活上的,生存环境的压抑也可能导致人们好酒贪杯。人们普遍认为“老毛子能喝”,在国内,这种刻板印象则变成“内蒙人能喝,东北人能喝”。其实他们倒未必真的酒量惊人,但平均更喜欢饮酒。我想,这多半与当地的漫漫寒夜有关罢?

去年冬至前后,小城下了很大的雪。我傍晚到家,带回一袋速冻饺子,一瓶烧酒,一只烤鸡。住处没有暖气,厨房里四处结冰。我把烧鸡包好,丢在电暖气上热着,煮饺子烫酒,吃得不亦乐乎。当真是“天子呼来不上船”了。

不过凡事有度,糖酒亦然。又有研究表明,长期嗜糖,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大概是因为吃糖久了,便依赖糖分来提振情绪。抛开这一点不谈,高热量的食物,对身材管理也是不小的挑战:不开心-大吃甜点-增重-不开心-大喝奶茶-发胖-不开心。“暂凭杯酒长精神,举杯销愁愁更愁”,大约如此。

而酗酒的隐患则更加明显。前人也早有防备,“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其实酒精没那么大危害,只是人们暂时逃避、摆脱忧愁的工具而已。喝醉固然快活,却不能把烦恼喝走。待到酒醒,有些麻烦只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若发愁,便绝不饮酒。有醉酒的工夫,不如泡杯茶,玩上一会儿。

但凡酗酒之徒,多半有极大的伤心事。酒醒而忧愁徒增,便只好又喝醉。如此反复,便成绝望。信陵君晚年,失去魏王的信任,“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公子虽然“日夜为乐饮”,想必心中是充斥着绝望与悲哀的。

故烦恼来时,吃点心饮酒,暂为托身之法,无可厚非。但仍要直面困难,哪怕是给打败都不丢人。《菜根谭》讲:“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便是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