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育力量的边界
(2018-10-16 07:21:32)
标签:
智华教育中心 |
分类: 视点.争鸣 |
“边界意识”是一种新的哲学智慧和哲学意识,“用中国古代哲学的表达,这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理论意识”。“‘和而不同’作为一种与‘同而不和’有着重大区别的存在结构和价值秩序,其关节点就是对“边界意识”的理论自觉。”教育只有具备了明确的边界意识,才能保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和谐共生,才能实现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从而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然而当前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生命淡漠意识、抗挫能力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恰恰在于三种力量的边界意识模糊,甚至混乱,而边界意识的模糊或混乱直接导致了教育职责不清、赏罚不明、处理不当等问题。
家庭本该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地方,然而由于家长边界意识不清,而将习惯养成教育推向了学校,所以导致了学校学生习惯养成上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而效果却并不明显,5+2<7的德育反差恰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家庭本该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孵化器,然而由于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生活上包办,习惯上纵容,从而带来了孩子适应能力差、个性不明显、缺乏主动性等问题。因此对于家长来说要明确的问题是:孩子的习惯养成和个性培养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始于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如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可以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时主动解决困难是自己的任务,也可以让孩子懂得遇到挫折如何面对,这些习惯本就是家长的责任;如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家长的对自己父母和对邻里、朋友的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连家长都不孝敬父母,又何谈让孩子孝敬自己!再如按时起床和睡觉的习惯、吃饭不挑食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完全是家长的责任,如果不明确教育的边界而直接推向学校,那么孩子的习惯就会出现问题。
家长边界意识的模糊还体现在对学校和教师过度要求上,如前段时间曾经报导的孩子因为和妈妈发生冲突而选择了跳楼自杀,但是此时的家长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而是将责任压给学校和老师,甚至无理取闹,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家长没有意识到家长的责任边界,没有考虑到教师工作的边界,这也给教师管理学生带来了难题。再如,孩子因不适应学校生活而出现的情绪波动,家长又将板子打向老师。
学校本就是教和学的地方,本就是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相处的地方,然而由于政府或者社会将学校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压给了学校或者校长好大喜功不尊重教育规律,所以出现了学校边界意识不清的问题。如分数问题,本来教育并不回避分数,但是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最多只能算得上教育的副产品,但是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学校变成了分数提升的加工厂,而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如三观问题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向分看的无序竞争的局面。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有的教师只会教书不会管理,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将班级课堂教学管理的任务推卸给了班主任,以至于班主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教师尽管课堂教学水平较高,但是由于课堂管理不够而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局面;再如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等教学过程本就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变成学校检查的行政命令式的应付。如此等等,学校和教师边界不清,导致了教育质量内涵不足、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
学校边界不清还体现在形式化的东西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如为了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学校不断的向教师布置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任务,从而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压力重重,直接影响到管学治教的情绪情感。
社会超边越界
教育本就该赏罚分明,不仅有夸赞,而且还离不开惩戒,然而由于学校和教师害怕“出事”,害怕家长过度纠缠,所以导致了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当然赏罚也是有边界的,罚的目的不在于惩戒本身,而在于通过惩戒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通过惩戒让学生接受经验教训,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旦教师惩罚学生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无限放大时,最终受到伤害的依然还是教师和学校,所以只有赏没有罚导致了如耐挫能力差、心理问题等问题。同时,学校本只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不是任人装的箩筐,然而在指令的使然下,学校成了什么东西都要从娃娃抓起的箩筐,导致了学校不像学校,教育不像教育的结局。再者,办学者或者校长本应该安安静静办学,踏踏实实教书育人,然而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的跨越带来了学校嫣然成为谁都可以发号施令的地方。
边界本该有边有界,一旦超了边,越了界,边界就无所谓边界,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有明确的边界意识,不越界,不超边,给教育一个安静的环境,给教师一个安心的场所,让教师成为教师,让学校成为学校,让家长成为家长,这才是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