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原来90%的孩子学的是假语文,或是在假装学语文!
(2018-10-14 20:54:22)
标签:
中学生读写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我有一位朋友,整天为孩子的语文成绩担心,常常给我打电话。
-
“听说考试又要改革了,语文要改成180分?”
-
“听说不会阅读,考试连卷子都读不完?”
-
“为什么孩子读了那么多书,语文成绩却仍旧不好?”
-
“为什么孩子不爱写作文?一写作文就胡编乱造?”
像这样的对话,隔几天我就要进行一次。以前语文不受重视,这几年中考高考科目改革,为语文焦虑的家长,开始越来越多了。我知道,这并不能说明语文学科地位提升了,但可以知道家长的焦虑进一步扩大了。
可是,语文是一门很特别的学科,她看似简单,却很难学好。她并不完全是知识,而且是情感,是思维,是素养。很多同学看似在学语文,殊不知他们学的常常是假语文,或者是在假装学语文。
他们不会朗读学的是哑巴语文
我们常笑话中国孩子学的是“哑巴英语”,但我们其实还在学“哑巴母语”,如果不会朗读,就算不上是在学习真语文。菌子老师当年所教的两个班100名学生,能够经常在课堂朗读的不过十个人,能推选到舞台区表演朗诵的不过二三人。多数学生朗诵就是大声念书,能念得顺畅就很难得了。
朗读可以将读者代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密切接触,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是感受文学美的重要方式。朗读可以增强记忆,让眼耳口鼻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朗读还可以形成语感,将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成具体真实的感情,从而发现文本特有的美。可以说,朗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听一听下面这首《四月的纪念》,你会对朗诵有更深的认识:
汉语是最需要也最适合朗诵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将音、形、义巧妙结合在一起,这种独特的美,只有在朗诵中才能体会。
韩愈有首诗,描写琴声从低沉到高昂的变化过程。琴声先是“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读一读才发现,这些字都让你张不开嘴,恰好与低沉轻柔的琴声相附;“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读起来又要张嘴高声,恰好与高昂激越的琴声相和。不朗读,只看字面的诗句,你就体会不到诗人的匠心。
朗诵并不难,你先要有勇气张嘴发声。朱熹说:“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样多练习,循序渐进,朗诵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门高雅的享受了。
他们不懂赏析让美文黯然失色
很多家长问菌子老师:“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语文却依旧学不好?”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早就回答过了:“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
是的,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叫真正的阅读。只顾看热闹,只去关注情节,这样的读书,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阅读,不是真阅读,它只给读者增加了信息,却远离了美感。阅读时如果心里还想着考试,那和真阅读更是南辕北辙了。
读书要“慢慢读,欣赏啊”,像叶圣陶老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易忽,语语悟其神。”真正的阅读必须有对语言魅力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要走到文字里,沉潜文本中,“在文字中出生入死”(王尧语)。不懂如何赏析,请去读一读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读一读脂砚斋点评的《红楼梦》,或者,先读一读菌子老师在“中学生读写”中推送的文本精读。
下面是脂砚斋老师读《红楼梦》的点评,红色字是脂砚斋的评论,是不是很震撼?
下面是读写菌老师的文本精读:
他们害怕作文只能说假话凑字数
如果你要问孩子们最怕学什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一怕周作人,二怕写作文。”可是,奇怪的是,菌子老师曾经接触过一位同学,他极讨厌写作文,却在偷偷创作科幻小说。
原来,孩子们不是讨厌写作,而是讨厌学习和考试中的“按要求写作”。在这样的考场作文中,即使是一个生活中诚实的孩子,也不得不说假话、编故事。
作文当然可以说假话,但情感必须是真挚的。感情不真挚的作文或者语言干瘪、空洞无物,或者堆砌词汇、华而不实。全面空洞和无端华丽,都是病。这两种病,都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写作的意义。
写作本来是生命的礼物,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所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而我们训练学生写作,却仅仅为了考试。这就使得孩子们把作文当成不得不做的文字游戏。
当然,如果是好作家,搞文字游戏也一样写出好作品,即使是考试作文,他们一样可以“带着镣铐跳舞”。作家丁立梅每年限时写高考作文,她的作文,一读就知道,那是真写作,不是假作文:
4.作文讲堂
▏丁立梅的2015年高考作文,告诉你如何以小见大
别怪罪孩子多反思教育
当然,我们说孩子学的是假语文,并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在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
语文老师首先要反思,想想自己是不是在假装教语文。
阅读本来是快乐的,可是,不合格的老师却往往成为“阅读者的杀手”,将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美文教得索然无味。在语文课上,老师们急功近利,朗读时间越来越少,演练习题越来越多;学生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埋头做笔记的时间越来越多;自由表达的场景越来越少,总结答题技巧的时间越来越多……
有些语文老师们用6年的时间,培养了小学生厌恶语文的能力,让他们对读书失去兴趣;然后再用3年的时间,用教授答题模式的方法,来扼杀初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以为学语文就是背诵和做题。
命题专家也要反思,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假装考语文。
比如他们要考查对修辞的赏析,会这样问:“这句话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像孩子们只要能辨识修辞格,回答出其基本作用(如“生动形象”)就万事大吉。
可是,每一种修辞手法背后,都有独特的情感和意境。同样是“月光”,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将月光其比作“白霜”,恰好与游子孤寂凄凉的心境吻合;苏轼说“庭下积水空明”,将月光比作“积水”,那是遭受贬谪之后,内心依旧澄澈与空明的佐证。
可是,如果在考试中,这两个比喻的妙处都可以用固定的模式回答:“这句话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诗人……的心情。”这样的赏析,哪里还有半点美感?
读一读下面几篇文章,是不是感觉我们考的都是假语文?
语文的学习如同种一棵花,我们要播种,灌溉,施肥,修剪,最后才能欣赏到美丽的花朵。可是我们现在却想直接将一朵花骨朵插到花瓶里,虽然这花儿也可能开放,但却没有芬芳,也不能持久。不知道还要多久,我们才不会假装学语文,不必假装教语文,不用假装考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