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穆先生教你如何读《论语》

(2018-09-28 13:59:21)
标签:

商务印书馆

分类: 阅读与写作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xCfibj7nRBaQb1BUJ5ibJU5bly6m6VMoOKYmt6libyicTRMeIdkz3xam4ecfjxEOlteGTTia9ATH68AceVleP9JHic6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钱穆先生讲,“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但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这本经典呢?这就需要讲究些方法。且看钱穆先生怎么说。



1.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覆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


2.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


3. 有志深读精读论语的人……读论语兼须读注。论语注有三部可读:一是魏何晏集解,一是宋朱熹集注,一是清刘宝楠正义。普通读论语,都读朱子注。若要深读精读,读了朱注,最好能读何晏所集的古注,然后再读刘宝楠编撰的清儒注。不读何、刘两家注,不知朱注错误处,亦将不知朱注之精善处。


4. 清儒曾说:考据、义理、辞章三者不可偏废。读论语亦该从此三方面用心。



1. 《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

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本书集钱穆先生几十年来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集中阐述了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如何看待古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及其出发点,以及钱穆先生对古人阅读《论语》之评点和他本人对《论语》的认识过程。



2. 《国学概论


以清代学界盛行的《榖梁传》为思想核心

讲述“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 钱穆


本书将我国古代学术,按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略加阐发,使读者了解两千年来学术思想流传变迁的趋势,可使今人获知70年前学者对当时学术思想的一种看法,亦可作为一种资料阅读。



3.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共叙五十一个学术人物的思想

治先秦史必须知晓清儒研究成果



窃谓近代学者每分汉宋疆域,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故先之以引论,略述两宋学术概要。又以宋学重经世明道,其极必推之于议政,故继之以东林。


明清之际,诸家治学,尚多东林遗绪。梨洲嗣轨阳明,船山接迹横渠,亭林于心性不喜深谈,习斋则兼斥宋明,然皆有闻于宋明之绪论者也。不忘种姓,有志经世,皆确乎成其为故国之遗老,与乾嘉之学,精气夐绝焉。

—— 钱穆


钱穆要求学生阅读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钱穆的学生、著名史学家刘家和先生也从中明白了治史必重考证,治先秦史必须知晓清儒研究成果,而这一点也成为他治中国古史时一直信奉的原则。



4. 《先秦诸子系年


上溯孔子生年,下逮李斯卒岁。

前后二百年,排比联络,一以贯之。


讲秦汉史以钱宾四先生为最好,研究秦汉史莫不以钱先生为宗师。

—— 牟宗三


全书包括考辨专文四卷,计160余篇,通表四篇,附表三张。前人考证诸子年世,多依据《史记》中的《六国年表》,然《六国年表》颇多缺失。钱穆通过研究得而复失的汲冢之《竹书纪年》,厘订其今传世本的错讹,然后以此来订正《史记》中的伪误和注释的抵牾,同时又遍考诸子之书,参证诸子之行谊及六国政事、年代、山川地理等,参伍以求,错综以验,定世排年,疏证细密。


5.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端在撤藩篱而破壁垒,

凡诸门户,通为一家。


一时代之学术,则必其有一时代之共同潮流与其共同精神,此皆出于时代之需要,而莫能自外。逮于时代变,需要衰,乃有新学术继之代兴。若就此寻之,不仅今文诸师,同随此潮流,同抱此精神,即古文诸师,亦莫不与此潮流精神相应相和,乃始共同形成其为一时代之学术焉。

—— 钱穆


本书包括《刘向歆父子年谱》,《两汉博士家法考》,《孔子与春秋》,《周官著作时代考》四篇文章,旨在发现古人学术之真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