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假的东西,我们太熟悉了,己经到了熟视无睹程度。
想一想,从何时学会了造假?
印象立刻清晰起来,是上小学的时侯。记得有一天下午,老师把我们几个叫到办公室,匆忙地给每人分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课文分析的内容。老师阴着脸色说:“明天学区领导来验收要听课,你们几个好好听着,我把课文捋一遍,把纸条要回答的问题背下来……”第二天老师的课上得行云流水,领导走了,我们得到了老师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后来到了中学,一位老师从来不批改作业,每次都让我们尽可能的模仿老师笔迹拿红笔写上日期权当批阅;作业越来越多,特别是考试之前的练习试卷、讲义根本做不完,只好“参考”下其他同学的答案并写在自己的试卷空白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高中时的毕业会考,考前老师反复强调:“考场上要灵活,要大胆,不要过分,更不要吝啬,监考老师是仁慈的。”话说到此,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考试过程很是愉快,每个人都很满意:文科生的理化生由周围的理科生来负责,理科生的政史地由文科生来负责,大家相互合作,皆大欢喜。这怨不得学生,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班后,相应的学科几乎都不开课了,不搞些小动作,考试及格应该很难。
工作之后,慢慢懂得了造假的真谛,甚至深谙造假之道。
造假,对于教师,已经成了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学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各种检查材料,真得有多少?比如读书笔记,本人无需读书,其笔记可以洋洋洒洒万言跃然纸上;听课记录,无需走进教室,整个听课本已有详细的记录,包括双色笔旁批、听课反思等一项都不缺;课程表,现在连学生都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张课程表,若有检查者追问该怎么回答。什么思想教育、成长档案之类的,只要通知明天检查,哪怕今天中午还是空白一片,但第二天放在检查者桌上的,一定是诚意满满的记录。当然,这里面饱含着发布指令的科室主任及具体实施操作的班主任、老师、学生们的辛勤汗水。检查过后,面对成绩,相关部门也会感慨的说:“这次检查上级很满意,我们得到了很高的荣誉表彰,这是共同努力的结果,为大家的努力付出鼓掌!”台下瞬时掌声雷动,每个参与的人都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值得为之鼓掌的事情。
这些年,特色教育很流行,像什么足球特色学校、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等等,真的特色有多少?有的学校分分钟就可以让学生摆造型拍出读书、踢球等照片,现场感、画面感十足,想评哪种特色学校就摆哪种造型,现代传媒技术让一切看起来都像真的一样。这是很搞笑的事情,却也无人问津。
做为老师,我至今都不明白什么是“政治任务”?经常要参与一些冠名为“政治任务”的工作,被告知话要怎样说,动作要怎样做,有时被指使者搞得一头雾水。完成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里面充当了路人甲、乙、丙、丁的角色。现在开会前听说要完成什么任务,同事间嘻笑着说:“不会又是‘政治任务’吧?”
在批发市场里买鞋子,店家拿来两双外观一模一样的运动鞋,指着它们说:“这双是仿品,80元;这双是真品,760元,您想要哪双?”我被卖家的诚意感动了,没想到他能告诉我哪双是假的?由此,我又想到了工作中如影随形的造假行为,有多少人能勇敢地说:“那都是假的!”
社会上的造假是一种风气,催生了中国特有且强大的“山寨文化”。是社会的不良风气传染了学校?还是教育把众多的人培养成了造假高手而影响了社会?我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教育里的假,是最不能容忍的,因为那是象牙之塔,是引领人的灵魂走向高尚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