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励寻找并坚持自我。与西方文明对个人意愿的重视一脉相承,西方的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寻找并坚持自我,也就是如下图澳洲幼教大纲所谓的“身份认同感”。我们可以看到该大纲使用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形容孩子感受的词,诸如“安全”、“受支持”、“独立”、“自信”等,而非泛泛的“快乐”。
就拿笔者最熟悉的幼儿园课堂来说,不管是画画、做手工,还是讲故事、做游戏,绝大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锻炼孩子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非获得一个统一的成绩。
又如笔者学生很喜欢的英国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兔子达利通过观察各种动物和一系列的事件,最终相信自己是一只兔子。国外这种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自己的童书很多,从侧面印证了西方社会鼓励孩子寻找自我的教育理念。
2、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一个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动力,而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可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4/eefd5de544ed4cdca2852607b64be1b9.jpeg
据各种研究数据表明,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外在的学习动力更重要。内在学习动力不仅能让孩子在当下的学习过程中更专注,甚至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持续学习和进步。
相反的,外在学习动力即使能让孩子暂时坚持学习,但是不足以让他们在学校以外自发学习。而且过分依赖外在学习动力,甚至会让本来对学习感兴趣的孩子逐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
比如笔者接触过的一些不喜欢学中文的华裔孩子,他们并非从小就反感中文,相反地,由于他们的家人会说中文,他们有很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兴趣。
然而,很多孩子被送到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中文学校上中文课,久而久之,他们原有的学习动力逐渐消失。虽然很多家长试图用奖励或惩罚的办法逼孩子坚持,效果也是相当的不理想。
又比如很多人追捧国内严格的基础教育,认为国内的孩子算数快、认字多,远超国外。然而,每年高考之后都会出现的扔书、烧书现象,在国外闻所未闻。
青少年对这种野蛮发泄的需要,应该可以为国内大学生沉迷游戏以及中国成年人阅读量世界倒数提供一些解释。
3、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西方教育同时强调对孩子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培养。
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好像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当孩子主动学了半年钢琴以后,提出“不喜欢“了,孩子是真的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还是因为畏惧练琴的困难而想要退出,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教育提出老师和家长应该通过鼓励和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接受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克服困难并享受到成就感。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积极的印象,变得更热爱学习。
4、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与中国文化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截然不同,西方教育认为家长才是唯一有权利为孩子(尤其未成年)做决定并负责的人,学校和老师只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辅导。
如果孩子需要额外的练习或者拔高,都约定俗成地由家长自己负责。这样的区别,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家长移民以后,对国外的学校产生了诸如管理松散、不负责任等评价。
比如笔者所在的澳洲,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学习英文拼读。虽然老师在课上会讲授字母表和拼读规律,但孩子真正的练习是通过每天带回家的分级读物完成的。阅读分级读物的过程和质量完全由家长负责,老师很少询问,也基本不会干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24/b7c40eb5ee314a648a69cc0aecbd11f2.jpeg
分级读物
并且并非只有便宜的公立学校会这样做,大部分的私立学校也是如此。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老师不负责任,而是代表了他们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因为并非每个家长都认为乘法口诀或者打网球是必备技能,只有家长才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付出额外的精力。
长久以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牵扯着每个家长的心。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产生为孩子选择更优质的教育环境的愿望是非常自然的,也应该被理解和支持。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滞后现象,以及无良专家、商家的不实宣传炒作,家长很容易陷入对西方教育的误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