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家教2:犹太人眼里的书呆子
标签:
家教大本营 |
分类: 家长学校 |
犹太人中流传着一句话是说:“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而且更加重视才能。
中国古代还有“学富五车”的说法,意思是有大学问的人读过的书本太多太重,要用5辆车来拉。但“学富五车”不一定就是有才能的人,中国人喜欢把书读死,我们把读死书的人称为“书呆子”!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怀疑得越多,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犹太人家庭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一直受到成人的教诲和指导。小孩可以同成人谈话并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小孩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
无疑,犹太人大规模的优秀同这一点不无关系。
对中国人的启示——
中国的书呆子,其表现为:只喜欢读书本知识。故,书呆子一般会陷入三个误区——
1、以为我们的人民都是讲道理的。
2、以为坏事是个别坏人干的。
3、以为书本上讲的观点都是对的,误认为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观点能代表大多数。
书呆子会陷入三个误区,源于他们拥有的都是从书本来的。
其实,社会实践知识更重要。
《坐井观天》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青蛙”坐在井底便以为看到了整个天空,不走出去,它永远都不知道天有多大,视界有多宽。现实中,只读圣贤书的我们,也像“坐井观天的青蛙”,对全局的了解只限于“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只限于书本,偶然跳脱出“井”的范围,去亲身体验,才知道外面的景色是以前想都没有想到的。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一代文豪苏轼,有两桩趣闻时常被人提及。
苏轼曾评论花鸟画家黄筌“观物不审”,说他所画飞鸟“颈足皆展”,事实上,有人却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苏轼因此呼吁,君子必须“务学而好问”,谨防“观物不审”。
在《书戴嵩画牛》中,苏轼又讲述了一个蜀中杜处士的尴尬事。杜处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却被牧童看出破绽:牛争斗时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画上的斗牛却翘着尾巴,显然画错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无论作画还是干其他事情,我们都要“走出”自己的想象,“走进”现实去实践、去观察,只有正确的实践才能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乌合之众》的作者,社会学家勒庞说:文明赖以建立的根基在于信仰!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信用缺乏的社会,事情才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类,水是非常深的!
不幸的是,我们如今的教育模式还是蕴含培养书呆子的机理——
第一步:家长逼小孩把所有时间用在应试的死记硬背的读书上。其实,学习除了分数高低,升学,还有很多更重要的目的。
第二步:考试成绩才是王道!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只比成绩高低。
第三步:业余生活很匮乏。对周围环境漠视,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交朋友,不注重亲情,自然不懂人情世故,更不可能有环保觉悟。
记得原来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同桌,别人学习的时间他在学,别人玩的时间他也在学,但是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他总说自己脑子慢。
有一次考完试,我看他在写什么东西,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他把错的题,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我问他:“为什么每道题都要抄呢?试卷上不是有么?”他非常认真地说:“不行啊,试卷太多容易乱,一本错题集复习起来方便。”并且一脸学习方法优良的表情,似乎站在勤奋和道德的制高点。
我又问:“那就写核心、重点行不行呢?”他又说:“不行啊,以后翻起来很容易看不懂哪是哪?”我再说:“这些错题的原因你研究过了吗?”他疲惫地说:“我现在哪有时间研究这个,等我抄完再说吧!”
思考如此重要,但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如何避免培养书呆子?
第一、《塔木德》说:自己喜欢的事,会做得最好。引导孩子读喜欢的书,做喜欢做的事!
第二、培养小孩的特长与爱好是很重要。
第三、尊崇孩子内心!听从内心的志向,去行动,去尝试,抛下脑中的那些所谓的不可能,去创造奇迹。
第四、在犯错中培养思考能力,在疑问中开始学习!
第五、其次是避免书呆子式的学习方式:智慧=知识+运用知识才是不变的真理。
我们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更要重视才能。
一般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创新的学习应该注重思考。更要像犹太人一样善于质疑。
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知识和智慧不是一回事,智慧是行动。”
知识是书本上的,智慧是行动,智慧是实实在在的汗水和努力!
作为父母,要先引导孩子读书,后避免书呆子模式的学习方法。“智慧=知识+运用”,如果家长一味的让孩子看书,却未让孩子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那么阅读的意义也就没有了,也就变成犹太人说的“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学习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但是人都是从模仿开始学起,家长更多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凌驾于书本上的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必要学会怀疑,学会发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我们中国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的影响,大多是习惯于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没有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者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培养孩子问问题的习惯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建立孩子与父母和环境的信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感。这也是绝大多数动物的天性。只有感觉安全了才会外出探索。否则就会躲避起来等待不安全因素过去。
由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孩子觉得不安全的因素就是那个随时会责骂他的监护人。他发展探索的机会和时间就会大大的减少。将精力会转向其他的方向。
其次,非常关键的就是当孩子提出问题之后,我们需要给与孩子适当的正回馈。回馈的原则很简单:肯定孩子的问题,鼓励自己尝试解决。
所以最后,在我看来,更为有效的办法是父母自我修养的提高。这个听起来似乎很云里雾里。但试想一下,作为父母自身对于生活很是专研,平时喜欢阅读,听课,与人分享。这势必会经常在孩子面前做出各种不自觉的榜样。然后再有意识的陪着孩子答题解惑。
希望你鼓励孩子勇往直前,勇敢攀登智慧的高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