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德全:父母的人生态度是最重要的早期教育

(2018-07-24 14:01:44)
标签:

家教大本营

分类: 家长学校
冯德全:父母的人生态度是最重要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就是环境的影响,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心理环境;早期教育就是楷模的诱导,其中对孩子引导最强的是父母的人生态度:早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渗透,而最重要的渗透是让理想和气慨滋润孩子的心灵。

半路出家的早教专家张文才先生来稿说,他们夫妇对两个儿子进行的,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早期教育,我读了很受启发。虽然他们没在早期教育系统理论的指导,却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早教。战功之源就是他们夫妇俩的人生态度及他们营造的心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如果这对夫妻早20年研究早期教育,孩子肯定成长得更加出类拔萃,这是毫无疑义的。

正因为如此,张文才先生决心半路出家从事早教事业,仅短短几年己在各地讲早教报告,举办各种讲座和父母培训班,深受年青父母们的热烈欢迎;他还带病、自费为中国早教事业的大发展而奔波着。

早期教育事业是全民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发展早教事业让孩子快乐成才是亿万家庭共同的心愿。我衷心期待关注早教事业的有志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造福子孙后代,造福中华,造福人类!

 

冯德全:父母的人生态度是最重要的早期教育

下面我们读读张文才先生的文章,定会有另一番深刻的启示:

“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讲得非常好:“早期教育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主要是人类巨大潜能的最佳开发,是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呵护,是幸福人生的和优秀人才的基础工程。”现在礼会上很多人,对早期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如冯教授所讲,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教“重知识传授,轻心理育养。重智力开发,忽视性格培养。”“他们把教育孩子的希望过高的寄托于幼儿园、学校,忽视了家庭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广泛兴趣的养成。”

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是两个孩子的父亲。2004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早期教育,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学习和探索,对照我两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使我对早教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之前,我一直认为我的两个儿子非常优秀。大儿子在199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电子系。2003年北大毕业后,被新加坡南洋理丁大学录取为全额奖学会的工学搏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度作出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和法国的专业杂志上,并参加了纽约和巴黎的论文宣讲大会。于200610月提前完成了博士学业,进入世界500强之的美国希捷公司新加坡公司工作至今。次子于2003年在高考失误情况下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2006年被选送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在一般人的眼里,两个孩子都考入了中国一流大学,且在大学期间都表现出色,做父母的应该满足,很自豪了。但读了“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后,对照他提出的人的九大基本  素质的内容,我深感我孩子尚有差距。

回顾我孩子的成长过程,我渴望谈些认识体会,给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们一些参考:

我两个孩子应该是得益于我们无意识的早期教育,他们出生的年代,我没听说过早教。孩子的母亲虽说是位中学教师,但并不懂早教的理论和方法。加之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基本由妈妈一人带大,业余大部分时间用来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但今日看来,早教主要是父母心态的影响。

2004年暑假,大儿子从新加坡回到乌鲁木齐探亲,我因患了癌症在家休养,这使得有机会一家人较长时间团聚和交流。有一天,我与两孩子交谈:“你们现在都是大学生了,应该能总结出,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分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俩人谈的基本一致,并且比较客观公正。他们说,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是:要做一个正直善良,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而父亲对他们的影响则是:要做一个强者,要不断创新拼搏。我想这就是早期教育中强调的,父母心态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孩子的母亲的确是一个正直善良,与事无争的人,对同事和朋友都是保持和睦相处。而我是一个行动激进,思想活跃、超前的人。一生不懈的追求,拼搏奋斗,凭着我的工作能力和敢阉敢做的魄力,才在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日本著名商社成为第一个被聘为合资企业总经理的中国人。这些都给孩子们人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心态影响外,回忆起孩子小时候我们也给了他们一定的丰富生活。母亲常带孩子去各处公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场、少年科技馆等处游玩,如朋友般地交淡,孩子们自然从中学习做人,并获取一些科学知识,人文景观知识,这就是无意识的潜能开发吧!影响孩子心灵大有裨益。

冯德全:父母的人生态度是最重要的早期教育

大儿子的性格更多像他母亲。小的时候兴趣较少,学习专注。对照早慧儿童他的智商并不高,(不属于聪明型的,而是属于勤奋型的)但学习一直比较用功,自觉,成绩好,父母基本不为他的学习操心。晚上我常常一觉睡醒,12点多了他还在学习,在大人的督促下他才放下书本。有时候累了竟抱着书开着灯和衣睡去,真的是个勤奋并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小学到中学获过校级、市级、国家级的各种奖。上初一时,在一篇“我长大的理想”为题的作文中写“我长大后的理想,第一希望当总理,因为总理有权领导国家走向富强……。如果当不了总理,我就做一名科学家……”这就是气慨。

次子的性格更多的象我。自小兴趣广泛,乐于参加各种活动,综合素质比他哥哥高。要强好胜是他的个性.小学一年级就敢于找班主任要求当班长,真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其他方面也多才多艺:小学曾是学校鼓号队的号手,中学是学校的田径队主力,多次拿过校级,市级的田径赛的名次和奖状以及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奖励。小学二年级时家里买了电脑,我们未像很多父母那样规定玩电脑的时间和内容,弟兄两个什么时候谁用,玩什么内容都由他们自己商量决定。

除了心态影响,行为训练也很重要。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两个孩子生活做事决策的意识都比较强,我想是源于以下儿点:

1.从小帮妈妈做事,常常让他们去购买油、盐、酱、醋、菜等生活日用品.买他们自己的学习用品,锻炼了他们的生活能力。

2.从小学起,父母从不接送。

3.从初中起就鼓励他们兄弟两人假期结伴旅行。从高中起,就让他们自己单独乘坐火车、飞机来我的工作所在地探亲。

4.每个假期都要安排兄弟俩轮流几次清扫屋子,洗碗等家务劳动,锻炼生活能力。

5.从初中起,对他们自己的事,不论是转学择校,选择课外活动,包括高考选学校,选专业都由他们自己做主,父母只是提出一些建议供他们参考。

孩子稍大后,我也与他们做思想漫淡,引导他们从小立志,树立每个阶段的奋斗日标。有时我在外地还写信给孩子们,给他们指导和鼓励。我不要求孩子门门功课优秀,常对他们讲没有兴趣的课,只要保持一般成绩就可以,不必花太多的功夫,这样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多读些对自己未来走上社会有用的书籍。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多参加社会活动。

冯德全:父母的人生态度是最重要的早期教育

为了进行理想教育,我找机会让他们体验农民生活。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多,有几位在农村生活的哥哥姐姐。两孩子小时候,我每年特意把兄弟两个带去体验农村的生活,了解农民的情况,让他们看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最后谈谈孩子长大了怎么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早恋,也能反映早期结下的朋友关系。

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比较优秀有一定的吸引力吧!两孩子都早恋。老大在高二时就与同位的女孩相恋了,令我们欣慰的是儿子一开始就很诚实跟他妈妈说了实情。我们也没像其他家长那样斥责、制止,而是与儿子进行了平静的交谈:

1.父母不反对他们相恋,但在高中学习期间不能公开化,不能影响学习。

2.妈妈要亲自找他的女朋友及她的妈妈做次交流。经儿子同意后几方交流,所有几方都达成了共识。所以老大的早恋处理的及时得当,不但未影响学习,反而互帮互助,高考时女朋友也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系,本科毕业后又申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设计系的硕上研究生,当即被该校批准获全额奖学金。去年已毕业就职于新加坡最大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今年他们两人已正式登记成婚了。

老二犯了高中生的大忌。他的早恋没有告诉他妈妈,待发现时已进入热恋高峰,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加之女友的父母对孩子早恋处理欠妥,致使两个孩子学习受到了很大影响,本来双双考入清华、北大是有把握的,最终也导致他们上大学后很快分手了。此后,我帮儿子一起分析初恋失败的原因,现在他已经懂得摆正恋爱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关系了。

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

以上是我的一些点滴体会。我不是搞教育的,在教子育才方面,谈不出系统,深刻的理论,孩子婴幼期的养育我妻子会有更多感触。现读过“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后,我遗憾接触早期教育太晚了,致使孩子智力潜能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性格和习惯也未敢说卓越。今日反思孩子成长的经历,我坚信,只要用“冯式立体早期教育法”养育孩了,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最后我以冯教授对所有父母所讲的金科玉律作为本文的结束:

“你可以有童年的遗憾,但你不能给孩子遗憾的童年;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能够成为天才的父母!”

张先生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可惜他两个儿子婴幼期的生活教育,因为他常不在家所以谈得很少,不过从孩子长大一点的亲情关系中,从孩子长大一点对父母、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中,从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爱中,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家庭自发的早期教育一定错不了;如果孩子早期的潜能开发,行为训练,性格培养不好的话,天上哪能掉下两位高材生呢?这两位高材生0~6岁的早期教育,他们的母亲更有发言权,我向她表示敬意、感谢和祝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