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
(2018-07-21 09:33:35)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差生”,教育失误太多了,慢慢才有了越来越多的“差生”。的确,从孩子呱呱坠地到上学之前,个个稚气纯真,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宝贝疙瘩,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愿景。
这么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是怎样变成“差生”的呢?
第一步:老师的唯分数论,给班级成绩排在后面的学生贴上了“差生”标签。
孩子入学之初,对校园充满了好奇,对老师充满了崇敬,对读书充满了期待,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可是,孩子入学一段时间后,有的孩子因为上课好动,经常遭到老师的责罚,如果学习成绩一般甚至偏差的话,慢慢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差生”。有的孩子因为贪玩,经常写不完作业,因为写不完作业,考试成绩就可能排在班里后边,因为成绩较差,经常被老师在课堂上训斥,因为经常被老师训斥,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师心目中“差生”。
时间再长点,经历一年或几年,一次次考试,一次次排队,老师就把学生人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尖子生、中等生、边缘生、后进生,每个学科都有边缘生、后进生,这样一个班里的“差生”就有十多名,这些学生不受老师待见,遭到同学鄙视。
一纸试卷成了学生的判决书,“孺子不可教也”,便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学生一生发展的灾难便由此开始了。
第二步:家长的面子,也是因为孩子成绩不佳,自己又教育无方,把孩子推到了“差生”的边缘。
由于孩子分数差,家长一次次受到老师的约见或训话,孩子在家长眼里慢慢没了原先的可爱,没了原先的聪明,没了原先的憧憬。
当家长会上班主任念成绩搞分析时,成绩差的家长更是觉着睁不开眼睛、抬不起头来,面子、自尊遭到极大伤害,回到家,对孩子一次次训斥、一次次责骂、甚至一次次的拳脚相加。一而再、再而三,原先聪明的孩子渐渐变成了笨蛋,原先可爱的孩子渐渐变得可憎甚至可恶了,挫败感、失望甚至绝望萦绕在心头,因此,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定力、失去了耐心、甚至失去了理性。
家长的面子,家长的教育无方,原本在学校遭到鄙视,想在家长这里得到帮助、摆脱困境的孩子感到了无助、无望,自信和自尊丢掉了,家长协助老师把孩子推到了“差生”的边缘。
第三步:社会上,孩子在网吧里找到了成就感,歌舞厅有发泄感,社会闲散人员那里有“志同道合”者,这些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差生”的归宿。
在网吧里,有的孩子成了网络游戏高手,“兴趣”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在歌舞厅,优美的歌喉得以展现、优美的舞姿得以蹁跹,在掌声、呐喊助威声中,“激情”仿佛又被点燃。
在哥们那里,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个个讲义气敢担当,仿佛找到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
老师的负面的评价,家长的无力相助,社会的万象包容,聪明可爱的宝贝疙瘩,就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空白地带,走进了无所不有的大社会,三大教育的失误,彻底完成了一个“差生”的历程。
哀哉!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智力优势各不同,智商有高低,觉醒有迟早,悟性有大小,这本来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然而,老师功利性的片面评价,家长教子无方的无奈,使一些学生兴趣没了,聪明没了,可爱没了,成了朽木不可雕也的“差生”。时间久了,学生自己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差生”,既然自己已经差了,那一切都无所谓了。于是大家真正看到的就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差生”。
好的教育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种子饱满,土壤肥沃,园丁辛勤,环境适宜,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但当生态链中的哪个环节遭到严重破坏,都可能造成学生的畸形发展。因此,“家校共育”非常重要,必须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