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语文试题中暗藏的逻辑思维能力

(2018-06-26 09:59:21)
标签:

李莉

分类: 阅读与写作


2018年的高考又如约而至,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时刻关注着高考语文的动向。语文科结束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寻了全国二卷语文试题,仔细地浏览着每一道题,感受着他们的变与不变。正如大家的感觉的一样,今年的语文试题可用一个字形容“难”!那么,难在哪?在我看来,难就难在今年的语文试题更加注重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

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可以说,整个语文试卷这种能力考察是无处不在的:

一、阅读题

1.论述类文本阅读

对于专业知识很强的论述类文本来说,筛选、比对信息本来就有一定难度,如果选项信息又分散又无原句可依托,那对于逻辑思维欠缺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了。例如:第1题B选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是因为”就赋予了前后信息因果关系,文章中这种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这就是个判断的重点。第2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完成这道选题,就必须理清文章的整体行文结构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否则,难以下手!

2.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选择的是老舍的小说《有声电影》,作者通过幽默的方式讽刺了一群故步自封、自大无知的市井小民形象,而文中的所有细节设置均统领于这一主题,只有了解了前后细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准确把握主题,读懂小说。

例如:看电影前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看电影时“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在电影结束后“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这些画面都让人忍俊不禁,好好的一场电影,却被大家变成了一场闹剧。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结果?是自大无知,是小市民骨子里的保守,对新鲜事物的无形排斥。所以,“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不是尊重,爱面子,而是对电影的不敢兴趣;“电影院里的大声喧哗,推辞、安坐”不是他们讲礼仪,而是对新鲜事物的无形抗拒;“只有四姨记得的洋鬼子吸烟画面”不是四姨记性好,而是体现了大家的愚昧无知。而这些内涵只有将前后细节结合起来才能理解的了。小说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才能顺利地完成后面的题目。

3.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选择的是多则材料阅读。多则材料阅读考查的本来就是考生的比较、筛选、整合信息的逻辑思维能力。第9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就是这种能力的直接考察。

二、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和第19题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题目中均提到了“最恰当”,需要选出最好的那个。这就需要考生能瞻前顾后,理清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实现择优选择。

21题: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这实际就是一道仿写题,对于传统的仿写题减去了创造的难度,但增加了逻辑串联的考察。仿写所需要的材料都提供给了考生,但那么零散的素材怎样合理地统一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关键词,这还需要考生好好理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作文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审题是一个难点。这个材料反映的是一个很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误区,是统计学中很有名的一个概念,驳斥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这个被驳斥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样就造成了结论是片面的,错误的。

其实,材料的指向还是比较明晰得,材料中已经肯定了专家“是正确的",所以审题时应重点分析专家为什么是正确的?一定要把握核心语句"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这些部位就是问题的核心和实质,被忽略"可能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弹痕,而弹痕少的地方才是战斗机最不能被敌人击中的要害所在。这样审题就不会偏差了!

所以,这次作文审题的关键便是理清材料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要在头脑中构架这种逻辑关系,只有弄清楚了前因后果,考生的作文才能有所发挥和创造!

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高考越来越重视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绝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的培养,最终实现逻辑思维的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