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节话考试
(2018-06-05 08:26:40)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6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莘莘学子们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场考试。对许多人来说,升学、就业乃至往后的人生都取决于这场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考试历史传统的国家,科举考试从隋炀帝时的605年开始施行,直到清末由光绪皇帝于1905年废止,在朝代更迭间断断续续地运行了1300年。在其初兴的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确曾为朝廷选得大批治世能臣,而经过数个世代的淘洗和固化,到明清时期,科考制度在形式上益加完备,但考出的多是中规中矩、难担治国重任的书呆子,选贤举能的功能难以发挥。
堪称标准化考试典范的现代美国,其考试评估制度与人的真才实学之间的契合程度也并非完美。众所周知,SAT是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它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有能力足够适应大学的教育,其成绩是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它相当于甚或重于中国的高考。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尼古拉斯.莱曼先生的著作《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对此有详尽的介绍。莱曼的分析告诉我们,即便在美国,这种考试的方式也并不能解决成绩与实际能力之间的不完全对应关系,能力或优长是多维的,不能指望仅通过智力测试或是教育本身,就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所有长处。例如,发现不了才质,发现不了原创力,发现不了幽默感,发现不了坚毅,发现不了同情心,发现不了常识水平,发现不了独立性,发现不了决断性,更遑论道德品质。不可避免,其所判断的是人类的某种潜力,而非在被选定的工作领域长期积累的现实表现。
在清末备受抨击的科举制度被废止后,人们很快就发现,它其实是一种弊端最少的人才选拔方式。美国人意识到了标准化考试存在的弊端,不过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而非取消。我们在恢复高考后的四十年间,经历了考试时间、方式、科目、评估标准等方面与时俱进的变化,它虽然被人质疑,但它依然是人们最可信任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它在证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只要有学习的能力,就为成功提供了无限可能。因此,由高考来划定一条线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中央教科所蒋国华教授《别和考试对着干》一文写到,既然大家都认为考试是“指挥棒”,而不让“指挥棒”指挥,这样弹奏出的音乐肯定不会和谐。近年来,考试之风并不随人们的谴责声而有所收敛,而是呈越批越盛之势,为什么?自然是社会需求。考试仅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考试是少不了的,谁也取消不了,取消了就要乱套,“文革”中不是取消过高考吗?结果怎么样?后来还是不得不恢复,这就是实践的检验。正如尽管噪音、污染、塞车、车祸等弊端不少,但不能从整体上否定汽车存在的必要性,马路上汽车还是越来越多。
《别把分数当另类》一文写道,分数本身何错之有,而是有些人看问题的方式出了偏差。由于受遗传与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人与人会在各方面表现出差异,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方面或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业上就会出现不同情况,分数只是反映这种差异的“标尺”而已。评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普适性的评价体系,不论你采用何种衡量方法,客观上总有“分值”,这是首先需要想通的,我们不要做分数的奴隶,以分取人,以分定性,而且,少一分多一分,也不见得就会有多少差距。对学生而言,我们要引导他们懂得理智对待分数。比如,“百分制”相对“等级制”,多了精确度,少了模糊度;而“等级制”相对“百分制”,多了涵盖度,少了细分度,两者利弊,绝不取决于他们自身计算的方法,而是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希望通过实行“等级制”减少竞争压力,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教会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一切评价方法才是最主要的。
考试的功能是在检验、评估、督促、选拔,分数反映的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存在的差异,二者只不过是教育监测的工具和标尺而已。
不仅中国人重视高考,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高考。莱曼在《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一书中写到,美国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认为美国的社会情形是在这个国家划一条线,上过大学的在线的这边,没有上过大学的则在线的那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界线还会变得愈加分明。当人们为自己的生活乃至子女的生活设计蓝图时,高等教育永远是规划的重中之重。这也因此而使得一项只能考查人的某些方面能力,即在学校表现是否良好的考试,成为其能否走上成功之路的强烈预示。可以说,考不考得上和上没上过大学已成为一条更直观、更有效的分界线,线上或线下,线这边或线那边,泾渭分明。
高考是一片绿洲,高考是一片净土,高考承载着成千上万人的梦想,高考的公平与进步是教育改革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