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的五个误区

(2018-05-25 08:50:34)
标签:

张曦曦说

分类: 家长学校

日前,与效实当班主任时代的一批关门弟子有过一次聚会。因为又到了一年中最揪心的中招中考时间,谈话的主题,时不时地就会转到孩子学习的事。

我很诧异,他们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培训机构的情况的了解,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我。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我已经无力去帮他们什么了。但是,作为老师,我又不能不说什么,我深感自己力量的单薄,很多问题,明知他们是有误解的,他们的了解是片面的,而我,却没有充分力量去说服他们业已形成的观念。

我总感到,当下的年轻家长们,似乎有点过于关心孩子了,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友。

回来之后,把那天交流的话题粗粗地理了一下,整理如下几大误区,希望引起大家重视。供广大适龄的家长参考。

【误区一】绝对不能让孩子拿手机。话题从孩子迷恋手机开始。有人说到,自己的孩子太喜欢玩了,拿到手机就不放手。我问,他一天要玩多少时间?答:如果不管他,一直可以玩下去。我说,你下次试一次,就是不管他,会怎么样?(一般来说,孩子也会有节制的,当他认识到作业还没做完,而大人也不管他时,他自己会把握时间的。个别人除外)

其实,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也爱玩)。如果孩童时代就不喜欢玩了,那当家长的,可真的要担心了。很多家长都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和做法了。当然,时下流行的玩具是电子游戏。而智能手机里又安装着好多游戏,不仅孩子喜欢,大人也会爱不释手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孩子不是绝对不能拿手机,也可以玩。只是,家长要跟他们约法三章,让孩子有节制地玩,并且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另外,家长也可以在手机中安装一些学习类的APP,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手机,不要将高大上的智能化移动终端,误解成一个玩具。

如果孩子用手机是与同学交流。只要是正常的同学交流,我认为也是不必禁止的。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在校期间,学习紧张,无暇与同学好友畅谈。回家以后,各回各家,很少有串门的可能。要感谢qq、微信,给了人们可以远程交流、聊天。这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哦!不要以为你可以陪孩子聊天的,错了,同龄人的作用,家长永远无法替代!

【误区二】孩子必须听家长的经验之谈,否则就是不对的。每个家长总希望自己碰得头破血流后得到的经验,可以让孩子避免重蹈覆辙。但事实是,孩子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实践过的经验,往往就是进不了大脑。常说,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生活经验也是如此,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会持久难忘。代代如此,概莫能外。所以,当孩子把你的苦口婆心当成耳边风时,你也不必过于难受。

【误区三】上名校,可以带动孩子提高成绩。这个观点就更普遍了。当年在学校时,为了劝说一些家长不要盲目崇拜名校,真是费尽口舌。我们的观点是:“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人才的类型是各式各样的,有人擅长动手操作,有人精于理论分析,有人喜好精密计算。你非得让喜欢动手的孩子,跟一帮喜欢动脑计算的孩子一起去,除了不断地挫伤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外,别无好处。别人家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尤其是初中毕业后,学习的类型基本定型,不要期待别人来带动你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误区四】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一般情况下,老师说的话,大多是正确的。但也有例外。特别是初三的老师,他们在升学指导时,会因为学校的整体利益,或是受一些高中的影响,或是根本也不懂各家高中的情况,说一些不那么正确的话,有些人是违心的,有些人是故意的。这个时候,家长务必要多听各方意见,亲自到有意向的高中去走走、看看、听听、比比。

误区五】孩子不爱学习,责任都在孩子。很多家长会埋怨,我的孩子怎么一点也不会读书?其实,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常规课程的学习,取决于他的智商。而智商大多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说到这儿,也许有人要骂我了)。小时候,常听大人讲一句话,“三岁看到老”。也就是说,很多情况,家长从孩子小时候便已经可以有一个基本判断了(如理解力、记忆力等)。通过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提升孩子的情商(如注意力、交际力、恒心和毅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家长特别要注意以身作则,作好榜样。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当复印件出问题的时候,根源应该从原件上找,而这个根源,便是父母的榜样。

所以,有人总结道: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而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榜样,便是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