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来自精准的勤奋,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2018-04-28 06:45:14)
标签:
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 |
分类: 人生.健康 |
为何你那么忙,还那么穷?曾经读过很多同类的文章,但因为此问题过于庞杂,暂时没看到系统的解决方式。而今天的文,恰恰是希望有条理地解码这个问题。说到穷与忙的关系,或许更本质的是:勤奋与能力的关系。
毕竟:穷的本质是技能提升速度过慢,而技能不足,直接制约能力变现;至于忙,在于你看起来的忙碌与勤奋,是真勤奋?还是只是看起来很忙的假勤奋。
对穷忙族而言,往往有一个普遍认识: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但生活还是如此费力?为什么我这么勤奋,却依然和社会上绝大多数同类相差不大?最终,导致穷忙族越忙越累,越累越焦虑,越焦虑越忙。由此,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而在这认知背后,其实是高维人群所不曾告诉低维人士的真相:一个勤奋学习各种碎片式知识理论的人,未必能成功。
在过去,这样的天性(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思路),让不同物种得以存活,而在今天,一个鼓励多元化、碎片化、移动互联化的时代里,则适得其反。
你试图说服自己:“人生也曾努力过,也曾付出过,也曾刻苦过”。但你只是沉溺于假象的自我催眠者。
低质量的勤奋其实是伪装起来的懒惰。劣质勤奋者以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言的瞎忙,来自我暗示,弥补看到别人成功后产生的心里不平衡。对劣质勤奋者而言,他们的内心活动,幼稚、可怜、并可笑。
意识定义行为,一切从观点开始。以下,是避免成为“劣质勤奋者”的高维心智法则。
1990年,三位心理学家为了对小提琴名家进行研究专门前往西柏林中心的艺术大学。他们试图通过大量数据,解答一个基础问题:是什么因素让精英演奏家比中等演奏者更加优秀?
由此,最后结论是:一整天持续的勤奋,并不能决定成功,有节奏的努力,才能成功。
上面的演奏家对比研究,反映了一个事实:懂得把控时间的人,技能更好,也更轻松。这理论也被称为:轻松的罗德奖学者悖论。此理论倡导的核心是:刻苦工作和费力工作是不同的。
而费力工作则恰恰相反,它令人耗尽所有能量的。你所度过的每一天都处于不正确的忙碌状态,就像柏林学院的普通演奏者,感到疲劳且富有压力。而这种忙碌并不能为你带来真正的成长,并且,你反倒会越来越焦虑。
一切没把动作做到足够标准的努力,都是不及格的努力,因为,只有标准动作可以量化,只有通过重复大量的标准动作,才能让你所从属的系统,发生改变。
第一序改变:发生在某一系统之内的改变,系统本身维持不变。只改变了系统里的元素;以梦为例,你梦见任何,任何梦中情节改变,都属于第一序改变。
而第二序改变是指:发生在系统之外的改变,控制系统整体的前提改变,使系统转换到完全不同的状态,也即改变之改变,简直就像量子跃迁。例如,从梦中醒来。
只有完成第二序改变,才是质的改变,从而带来根本上的跃迁。而只有一次次跃迁的,才能让你靠近成功。
不带着问题去努力,就是瞎忙。人们看起来劳劳碌碌,但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到这,有一个词,叫:“用以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