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华:家庭生态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2018-04-27 07:31:43)
标签:
志道教育新教育家 |
分类: 家长学校 |
影响孩子的关键是家庭生态,但家庭生态并不是你的谆谆教诲。而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
1
家庭教育成为目前社会最关切的事之一。我们有一个家庭教育周刊,我每星期都要签发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稿件,有大量的案例,专家文章。这些对我都有一定启发。
几乎所有的家庭,在教育问题上都会有不顺心。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从上初一开始就拒绝跟他说话。经过反复激烈的斗争,终于把孩子做作业的桌子移动到了客厅,这样他们三口人都在客厅待着,也不开电视。这个孩子认字早,属于极其聪明的家伙,上小学的时候去逛博物馆,逛青铜器,博物馆的引导员都夸赞。
上初中了,他有一个作业是,读完《西游记》做一张试卷。试题很奇葩,如:黑风洞妖怪是谁?某一个菩萨的坐骑是什么?写一句《西游记》的诗你给对上下一句。孩子就拒绝做这样的作业,那家长就很焦虑。
家长都是成功的人士,急得一晚上一晚上睡不着觉。他儿子跟我交流还不错,我们俩每次见面谈不够,他到我家里边,看我的藏品、藏书,在我的书房里边不愿意回家。
后来我发现,其实孩子没什么问题,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这孩子。十一期间他拒绝在家待着,他要逃避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谆谆教诲,这是一个个性很强的孩子,大部分孩子不是这样的,会沉默,会顺从,会表示我同意,但是你别上当。家长是最有可能伤害孩子的。
2
我的女儿读大学了。 上小学时我没管过她,觉得那点知识根本不用管。结果上初中以后麻烦了,语文能跟得上来,英文很好,数学基本上不及格,上高中就更费劲了。
高一下半年,我把她送到美国去了,办很多手续,公证,找朋友,找监护人,掏钱。终于出去了,三个月后,她跟我说,“爸爸,我得回北京。”我说,“你干吗?”“我在这儿不习惯。”我开始劝说她,她回我,“你别说了,我已经不上学了,我已经在宿舍待着了。”
没办法,就让她回来。回来以后很麻烦,她上数学课像听天书,只有英语还可以,历史、政治、地理一概听不懂,美国那套体系跟中国不一样,但还必须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就去找培训班,后来勉强及格,拿到了高一和高二上半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及格证,我松了一口气。
她到了高二的下半年,就全力以赴学画画。过了春节就考美术。她美术考得还不错,但文化课水平很差。我想文化课根本没有可能考过,我的计划是让她再复读一年,但孩子突然有状态了,催我找一对一,补习历史、英语、数学。回顾这个经历,实际上是错在我。小学阶段就没管人家,高中企图走近道,送到美国去。在成长过程中,自信心、习惯、兴趣都没有建立起来。在教育问题上没有近道可走,如果“抄近路”,都会有很大风险。
再回到刚才那句话,家庭是最有风险伤害孩子的一个环境,家长是最有可能伤害孩子的人。影响孩子的关键是家庭生态,但家庭生态并不是你的谆谆教诲。
3
家庭生态包括哪些方面?最关键的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夫妻之间相处的风格,都在暗示孩子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是对的。家庭教育的事不是急功近利在技术层面就能解决的,必须从家庭关系的建设、家庭氛围的改善入手。从改变自我,改变家庭生态开始,从善待家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好家长开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第一要义。
对于孩子来说,核心的素质不是懂事,也不是淑女、绅士。最关键的是自信,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舒展、自然地生长。所以当孩子过度叛逆,或在外面不自信的时候,作为家长你要认真检讨一下自己。
培养孩子的自信,关键你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即赏识教育。表扬也是个很复杂的事。昨天我去拜访南京陶行知小学的校长杨瑞清,他说,赏识教育,首先要建立一个花苞概念,就是你的孩子还没有开放,没有花香,还刺人、青头。他准备开放,需要空气、阳光、温度、水,你必须提供给他。
当你有这个花苞意识的时候,你就有耐心,要善于等待,等待孩子亮点的展现。所有的孩子都有亮点,你要抓住,抓住的时候不要着急表扬,而是脑子里边转一转,要巧妙。表扬语言是一门艺术。杨瑞清校长每天在写教育日记,你也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档案,把一天中的高兴事记下来。
关于赏识教育。表扬孩子,有一个逻辑起点。《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是说在春天的养生之道,暗含着一个道理:对待少阳萌动最重要的应该是呵护。
孩子正如萌动的少阳嫩芽,我们基本的态度应该是呵护、鼓励、给予。不要过多地榨取、透支,赏而勿罚。那么赏识教育就是主旋律。
如果孩子一受表扬就得意忘形,他一定缺少有效的肯定。赏识教育不是简单表扬,要用心表扬,精心设计,尤其要让他没有感觉到你在刻意表扬他。
家长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有教育机会。如果家长一个问题要说十次,孩子早就把你屏蔽了。家长需要从构建沟通管道开始,获取教育机会。建立沟通管道,就需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一直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其次,要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话语氛围,多跟孩子开玩笑,帮他释放压力。从孩子进入初一,多数家长开始进入高频率的焦虑状态,会无形中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他就开始疏远你,他压力太大了。
我就犯过一个错误,女儿小时候,我出差回来,她就搜我的包,“爸爸,你给我带啥礼物了?”其实我每次都给她带,我一看她搜包就烦了,我说,“去去去,懂不懂隐私啊。”后来特别后悔,这正是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你给她带一个礼物,她拿到了,很高兴,这个记忆会伴随她一辈子。
孩子是最怕重复的,唠叨就是一种最恶劣的重复。我觉得,每天在家里,夫妻两个需要唠唠嗑,反思一下,杜绝唠叨。过去有个学校搞综合实践课,让小孩们拍录像,把摄像头架到门口,看看爸爸下班回来第一句话是什么,妈妈回来第一句话是什么,拍了一个星期,妈妈每天回来把包一放,儿子,你做完作业没有,七天全是这个话。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沟通管道尤为重要,这里又提出一个新要求,就是要以平等之心对待孩子。平等就是把他放在同等地位,尊重他,尊重他的意见。当孩子整天不说话的时候,你就没有教育机会了。
所以,你给自己设定一个建立家庭平衡关系的课程,跟先生,跟夫人,好好商量,我们先彼此尊重。一旦建立起来这样的家庭生态,会唤醒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自觉去思考、判断,独立处理事物。面对生活中的一系列事情,他自己说了算,长大成人以后,他才能对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做出判断。
苏州有一个教育家叫聂圣哲,他提出“养活教育”的理念。他是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养活教育是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延展出来的。他认为孩子从小学开始,家务自己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培养在生活上自立、在思维上独立的习惯。
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人这一辈子都在成长。如果效果不好,你就换一个路子,从观念转变开始,耐心等待,寻找时机。
再说发现兴趣。现在江苏在搞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口号——给孩子适合的教育。教育越发达的地方,人民越不满意。当所有的家长奔的就是北大清华,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北大清华的分校。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家长的任务,首先就是找到孩子的兴趣。
在寻找孩子的兴趣方面,家长每天都要观察孩子,得给他机会让他尝试。刚才谈到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民主关系,争取教育孩子的机会,现在发现了他的兴趣要让他试。家长最应该干的事就是陪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劳技活动等。
清楚了孩子的兴趣,你才与他一起策划成长的道路。所以,家庭教育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需要进一步明确,就是培养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建设与孩子的沟通管道,培养孩子的自信,找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孩子。(本文根据作者即席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