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禁语”,作为父母要谨慎使用!
(2018-04-26 05:14:37)
标签:
根据网络整理 |
分类: 家长学校 |
生气责骂时所说的气话,对孩子而言,有时候会变成刺痛他辈子的荆棘,永远残留在他心中,影响他的一生。
以下家庭教育中的“禁语”,父母要谨慎使用。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不要对孩子说“闭嘴,不许再说话”“别废话”“少啰嗦”“你耳朵长哪儿去了”“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
遇到和孩子有争执的情况下,父母应学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把话说完。因为有的孩子可能不善于表达,只有把孩子所有的话听完,才能明白孩子的意思。若打断孩子,不给孩子机会说完话,就有可能会误解孩子的意思,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不要对孩子过多地使用恶语
不能说孩子是“傻瓜”“蠢蛋”“没有出息”“你这个大笨蛋”真是没用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的指责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指责过多,甚至到了用恶语的地步,恶语就成为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棒槌。孩子如果丧失了自尊心,很有可能就会变得沮丧、颓废、萎靡不振,那样就会自暴自弃、自轻自贱,甚至自己糟蹋自己。因此过多地对孩子使用恶语,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要经常责备孩子
不能说:“你怎么总是出错,真是笨透了”“你怎么就是屡教不改”“你怎么就是不如别人”
即使孩子在学习上真的老是出错,真的在某一方面不不如别人,父母也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这会打击孩子改正错误和学习的积极性。
不要动不动就哀求孩子
有些父母对孩子教育束手无策,就采用哀求办法,说:“妈求求你别这么做了”“小祖宗,你要能考高分,我都愿给你下跪”
父母动不动就向孩子缴械投降,不仅会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还会让孩子更加放纵。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教育孩子,那样孩子才会尊重父母,才会听取父母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
不要对孩子说:“去学习,听到没有”“今天你已经玩了很久了,从上午开始玩到现在,总该花点心思在学习上吧”“还坐在那里不动,我说的话你到底听到没有”“你到底去不去?还不去是吧”妈说的话你总是不听,现在吃到苦头了吧?以后看你还听不听话
唠叨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会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当父母过度询问和提出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也是会持反对意见的。只要孩子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或者突然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和交往人群,父母就不要过度频繁的唠叨。少唠叨,多指点,用让孩子佩服和赞同的观点与之交流,孩子才会听取父母的建议。
不要威胁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再不听话,把你送给别人”“成绩考不好,你就不要回来”“我再也不想带你了,你给我滚开吧”“6一边玩去,我才不需要你”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因为生气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不要随意哄骗孩子
不要说:“你这次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如果你听话,不再这么哭,你要什亻么我就给你什么”“别闹了,待会儿妈妈带你到公园去玩
哄骗是父母搪塞孩子的一种手段。有些父母在孩子任性、纠缠不休时常以好吃的、好玩的或者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物来吸引孩子用以摆脱困境及孩子没完没了的纠缠。这种哄骗行为,会导致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时间长了,不但哄骗的手段会失灵,而且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养成撒谎的毛病,当父母再来批评教育孩子时,他也会来批评指责父母,这是最可悲的,纠正起来难度也非常大。
因此,父母千万不可哄骗孩子,当孩子任性、纠缠、提出各种各样不合理要求时,应该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劝慰、说服、暗示、鼓励、转移注意力、积极引导或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冷处理”等方法予以处理.
不要讽刺孩子
不要说:“你可真行啊!竟敢做出这种事来”“别的本事没有,玩起来可以得世界冠军”“哟,得了满分,可真是让人吃惊啊”“老是心不在焉,说不定哪天脑袋也会忘了带回家”“哎呀,竟然主动念起书来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父母讽刺挖苦孩子,只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孩子会失去信心,因为父母对他并没有信心;孩子也有可能会放弃努力,因为父母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讽刺挖苦孩子,不仅不会使孩子悔悟,认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还有可能让孩子学到不良的沟通方式,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不要总是抱怨孩子
不要说:“你这样做,真令我伤心”“怎么说你都改不掉坏毛病”“要不是你,我有多快活”“你这不争气的孩子,真叫人伤心透了
如果父母总抱怨孩子,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更应该对孩子多说鼓励性的话,以此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对孩子说:“老子说不行就是不行”“你不要白日做梦”“你别异想天开”“不准”“不许弄脏”“马上给我停止”
对于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非要强迫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后去做,心里也有极强的反抗意识,对于事情本身也多无益处。父母千万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前一篇:家庭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
后一篇:读书有什么用?这十句话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