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会有世界万物?”
“什么叫美?”
“什么是公平?何谓正义?”……
你家里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位“古灵精怪”,问着各种“稀奇古怪”,让你抓耳挠腮又颇感无奈?有人说,孩子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的好奇心无边无际,他们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常接近本质。
奥斯卡就是这样的孩子,在父子共同漫游柏林期间,他向父亲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有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由?应该吃动物吗?……父子二人共同思考,试图解答这些触动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问题。在看似不经意的哲学漫步中,在循序渐进的启发引导中,在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中,作者以轻松通俗的形式为孩子展现着神奇的大千世界,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步入这个世界,投入这段人生。这就是《哲学家与儿童对话》这本书的主旨。
很多情况下,孩子们随随便便就提出了最本质的问题,躲躲闪闪或者支吾以对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你对此是否会感到力不从心?你是否曾尝试与孩子讨论道德问题和是非对错,却因命题太大望而却步?那么听听这本书的作者是怎么说的。
他为儿子设定了一个情境:铁轨上有五名工人在进行维修工作,同一铁轨上的车厢制动突然失灵,径直冲向这五名工人。铁轨旁有个道岔,如果按下按钮,车厢将驶向旁轨,五个工人将获救,但旁轨上的一个工人将会死去。他问儿子,将做何选择?奥斯卡迟疑很久,回答说他将会让铁轨改道,因为“五个人毕竟比一个人更有价值”。父亲继续提问:既然五个人比一个人有价值,那么在没有按钮的情况下,他是否愿意把在桥上的胖子推下去挡住车厢的行进,这样五名工人同样可以获救。这次奥斯卡严词拒绝,认为这是谋杀。父亲进一步设定:如果在旁轨上站着的不是素不相识的人,而是妈妈或者爸爸,你还会去救那五名工人吗?奥斯卡说:“我不会!”
同样是一个人死,五个人获救,但奥斯卡却给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父亲得出结论:道德判断并不单纯按照逻辑规律来运行,人的价值也绝非由外在因素决定,做一件事情,对待一个人,判断是对是错,做此事时的感觉(是有罪恶感还是有道德优越感)以及与他人的亲疏远近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人生就是这样复杂,所以作者从来都不会直接给儿子答案,而是设定一系列的情境,启发他自己去推理和定夺。毕竟这是他的人生,需要他去理解;毕竟终有一天,孩子们要独自去面对生活,他人无法替代。
如果单纯地认为这本书只是给孩子看的,那未免有些狭窄了,它面向的是所有想深入了解这个世界的人。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也促进我们的思考和自省:物质的回报会腐蚀助人为乐的品德吗?何谓正义?正义是永远站在对弱者公平的立场吗?这一个个问题,一个个结论,是如此切近,也如此掷地有声。它告知你所不了解的一面,也启发你去思考已知的一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