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个字解读践行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的秘密

(2018-04-10 14:41:24)
标签:

褚清源

分类: 课程与课堂

第一个字是:信。

相信的“信”。我觉得改革一定是始于信的,相信改革,才能走进改革。有一种思维叫富人思维。所谓富人思维,就是当你看见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要选择相信它、理解它、认识它、践行它,然后如果需要再去批判它。遗憾的是,今天太多的有话语权的人总是乐于通过批判来证明自己的英明和正确。所以,当我们了解到学习共同体这个新概念时,要先认识它,而非怀疑和批判。信,不仅仅说是要相信新理念,相信你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相信我们的学生。要相信学生总是先于我们改变的。当一种新的理念同时传递给我们教师和学生以后,学生一定是先于我们老师改变的。这是我总结了很多课堂改革经验后得出的结论。我发现真正推动改革的,如果说前期是老师的话,那么后期则一定是学生。所以,相信学生是践行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前提。

第二个字叫“行”。

改革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在于你知道了多少新的理念,而在于行动了多少。所以,行动才是学习共同体的最高纲领。今天我们有不少人每天忙于在学习,却从未付诸过行动。我一直谈这样一个公式,我们开会有会商的,会商等于行商除以听商。就这4天的学习而言,你回去行动了多少,做了多少,除以你这4天听到的、记录的、感悟的,这个系数越高,证明你会商越高。希望我们在座所有老师,不管你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共同体还是已经走在学习共同体的路上,都能义无反顾、一如既往把行动放在第一位。因为学习共同体一定是做的哲学,而非通过坐而论道完成的。

第三个字是“静”。

陈静静的“静”,这个名字太好了,她来做学习共同体再合适不过了。我想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学习共同体的特征的话,那就是一个“静”字。古人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的课堂太过热闹了,所以迫切需要让我们的课堂静下来,静能生慧,静下来了,我们孩子真实的学习和深度学习才可能发生。陈静静不只是一个名字,她会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提醒,只要你做学习共同体首先想到的是陈静静,两个静字的重复,意在强调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要先静下来。

第四个字是“一”。

“一”就是道,我们很多的学习共同体的专家,其实都在谈道,佐藤学老师也很少谈到底去如何做,用什么策略和技术推进学习共同体,他更多的在谈“道”。我想道是不变的,道是一,而“术”却是千差万别的。当我们把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那个道通了,懂了,所谓的“术”,自然可以悟出来。这个“一”还告诉我们,学习共同体哪些东西是不变的,未来不管你走三年、五年、十年,我们的技术可能不断变化,但是你一定要思考哪一个东西是不变的。不再展开说了。我不能影响林文生校长的时间。

第五个字叫“止”。

停止的“止”。当我们想践行学习共同体的时候,要思考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学行为中,哪些可以先停下来。刚才我谈到静而后能安。其实先停下喧闹,才能有静。过犹不及,知止不败。让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思考力,思考哪些课堂行为需要停止。“止”才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智慧。

第六个字是“上”。

上就是天,在课堂上我们以什么为天呢?我想学习共同体一定是以学生为天的。教师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对学生保有敬畏之心。

第七个字是“下”。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呼应了一种文化就是不耻下问,以下为师,代表谦卑之心和空杯心态。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倾听的时候都要有一种空杯心态,要把发表的那个人,当做王者,这样你才能够接收到更多。

我后面谈到这几个字合起来就是什么字?是一个“正”字。一、止、上、下,合起来就是一个“正”。把这几个字读懂了,我们就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正途”、“正道”。

最后分享三个关健词。

第一个关健词:闭嘴。我们要践行学习共同体,就首先从学会闭嘴开始。一个人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教师更需要明白,闭嘴是一种修炼,一种智慧。时刻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有哪些话可以不说。

第二个关健词:示弱。示弱是教师的必修课。当我们老师真正弱下来了,学生才能真正强起来,才能真正站立起来。凡事后退一步,学生的天地会更宽,更广。

第三个关健词:等待。凡事多等30秒。当孩子说错的时候,当他说得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再等一等,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越过那个障碍,因为当你帮助学生越过障碍的时候,其实下一次学生遇到同样的障碍依然越不过去。

我分享这三个关健词,跟另外一个现象有关。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存在这样的硬伤,是什么呢?嘴长,心急,耳朵短。嘴长就是话多;心急就是不善于等待;耳朵短就是不善于倾听。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建设来改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