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大学生为何没有方向

标签:
贾计红的工作室杨波 |
分类: 视点.争鸣 |
从事职业教育六年,和上万名不同的学生做过交流。
普遍发现的问题是:中国大量的大学生们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大学的生活,不知道要向什么方向行进,不知道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一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原因不外乎有三:
1、大学前思想被禁锢,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小学的目标是读好书,进入好中学;
中学的目标是读好书,进入好大学;
进入大学后呢?
在美国、德国这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从小学开始就逐步发觉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在中学时就开始考虑是否要上大学,未来要做什么。
这些国家的高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也就50%左右,大多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或是为什么不上大学。
中国的学生恰恰相反,在千年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下,只知道自己要上学,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
2011年高考填志愿时,我去了三所中学的现场。
几乎所有学生都问我同一个问题:“我要填报哪所学校?我要填报什么专业?”
我看着学生们,想的就是:“为什么会这么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做了什么?”
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下一代,多一点引导,多一点影响?
2、大学时太松散,陷入一片混乱
进入大学后,普遍学生们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小鸟,飞到了自由的天空。
上课与否没太多人管,学习好坏似乎没那么重要,未来要干什么更是没有人关注!
一笑话讲得很有意思:“所谓大学:管理放牛化,素质流氓化,Kiss公开化,消费白领化,上课梦境化,逃课普遍化,寝室网吧化,补考专业化,学费贵族化,论文百度化,近视全面化,食堂饲料化,求职梦想化,毕业失业化,就业民工化”
好的是接触的东西很多,不好的是在混乱的环境下完全迷失了自己。
高校做的一点工作,职业规划科、就业指导课、心理咨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更需要更明确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动能、设定自己的行进方向,
3、缺乏好老师的系统化指导
中国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做到了么?
现在的高校老师重点是在某个专业、某个方向上指导,而没有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进行系统帮助。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做好四件事情:
(1)认清自己是谁?
我的性格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我的优势和劣势什么?
(2)建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为什么要读大学?如何平衡学习、恋爱、生活?如何去看待社会?
如何去读书?如何去学习?如何用好自己的时间?如何去结识朋友?如何去面对恋爱?
(3)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设定自己的目标
根据自己的特点,如何去思考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
大一、大二、大三要做什么?要设定什么目标?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要如何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4)实施必要的监督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没有监督对于普遍缺乏自制力的90后而言则无法坚持。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自省,也要老师发自内心的监督和指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工作,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共同努力。
什么是一份真正的好工作
多丽丝·奈斯比特
【蔡顺华感言】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快乐的事。一生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无疑是最浪漫的事。沃尔夫冈·帕克的故事启迪我们: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大胆选择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不要轻易受父母和他人摆布。人生是你的,不是别人的。人心之所以会累,是因为常常徘徊在先吃草还是先吃稻的两难之间,像苏格拉底笔下的那头驴子一样,在举棋不定之中活活饿死。
——好男儿志在四方,争取到更远的地方、更高的平台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不要两眼只盯住自家门口那一亩三分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化竞争的伟大时代,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谈何“面向未来”?
——坚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一辈子不驰心旁骛,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事做到极致,你想不成功都难。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有坚韧不拔者才会笑到最后。
宁做“一滴香”,不做万金油。还是我那句老话,一月一事者亡,一年一事者昌,一生一事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