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当代大学生为何没有方向

(2018-02-20 07:10:29)
标签:

贾计红的工作室

杨波

分类: 视点.争鸣

 中国当代大学生为何没有方向

从事职业教育六年,和上万名不同的学生做过交流。
普遍发现的问题是:中国大量的大学生们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大学的生活,不知道要向什么方向行进,不知道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不知道一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原因不外乎有三:
1、大学前思想被禁锢,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
小学的目标是读好书,进入好中学;
中学的目标是读好书,进入好大学;
进入大学后呢?
在美国、德国这些教育发达的国家,从小学开始就逐步发觉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在中学时就开始考虑是否要上大学,未来要做什么。
这些国家的高中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也就50%左右,大多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或是为什么不上大学。
中国的学生恰恰相反,在千年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下,只知道自己要上学,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
2011年高考填志愿时,我去了三所中学的现场。
几乎所有学生都问我同一个问题:“我要填报哪所学校?我要填报什么专业?”
我看着学生们,想的就是:“为什么会这么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做了什么?”
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下一代,多一点引导,多一点影响?

 

2、大学时太松散,陷入一片混乱
进入大学后,普遍学生们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小鸟,飞到了自由的天空。
上课与否没太多人管,学习好坏似乎没那么重要,未来要干什么更是没有人关注!
一笑话讲得很有意思:“所谓大学:管理放牛化,素质流氓化,Kiss公开化,消费白领化,上课梦境化,逃课普遍化,寝室网吧化,补考专业化,学费贵族化,论文百度化,近视全面化,食堂饲料化,求职梦想化,毕业失业化,就业民工化”
好的是接触的东西很多,不好的是在混乱的环境下完全迷失了自己。
高校做的一点工作,职业规划科、就业指导课、心理咨询,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更需要更明确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动能、设定自己的行进方向,

 

3、缺乏好老师的系统化指导
中国古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做到了么?
现在的高校老师重点是在某个专业、某个方向上指导,而没有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进行系统帮助。
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做好四件事情:
(1)认清自己是谁?
我的性格是什么?我喜欢什么?我的优势和劣势什么?
(2)建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为什么要读大学?如何平衡学习、恋爱、生活?如何去看待社会?
如何去读书?如何去学习?如何用好自己的时间?如何去结识朋友?如何去面对恋爱?
(3)规划自己的成长路线,设定自己的目标
根据自己的特点,如何去思考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

大一、大二、大三要做什么?要设定什么目标?未来要从事什么工作,要如何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4)实施必要的监督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但没有监督对于普遍缺乏自制力的90后而言则无法坚持。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自省,也要老师发自内心的监督和指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工作,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共同努力。

 


什么是一份真正的好工作

  

读多丽丝路奈斯比特演讲辞有感

多丽丝·奈斯比特

    很多中国读者的来信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在中国,似乎只有一个途径可以创造美好生活,那就是“成为重点高中的学生,读最好的大学,然后找到一份众人羡慕的好工作”。

    我不禁想问:什么叫一份好工作?清华或北大的学位难道是打开美好生活的唯一钥匙?或者甚至需要斯坦福或哈佛的博士学位以达到极致?到底什么才是成功之路?让我们看一个美国人的成功故事。

 

读多丽丝路奈斯比特演讲辞有感

    小沃尔夫冈1949年出生在奥地利南部一个叫圣法伊特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个屠夫,在他出生前就抛弃了他和母亲。那些日子里,一切都不如人意。几年后,母亲改嫁他人,可对沃尔夫冈来说,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继父是个拳击手,他认为真正的男人就要喝酒、打架,而且理应对厨房没有任何兴趣,厨房是女人待的地方。

    但这正是沃尔夫冈的兴趣所在,他很喜欢看妈妈像大厨一样地烹饪。而父亲无法强迫他从事他眼中所谓的男人工作——木匠。沃尔夫冈才不在乎什么屋顶结构,他唯一感兴趣的木制品就是炒勺。

    上世纪60年代,这个只有一万人的奥地利小镇无法给予这个雄心勃勃的男孩太多,高等教育也是不可能的。所以14岁时,沃尔夫冈便成了当地一家小旅馆厨房的学徒。但这份工作很快就无法满足他,他渴望去“烹饪天堂”——法国。于是,他这么做了,并且在之后的10年里,他以他的方式和法国最著名的厨师一同烹饪。1973年,年仅25岁的他移居洛杉矶,他想在这里让自己梦想成真。

    作为一名移民,沃尔夫冈深知,他必须努力工作,更得有创业精神和创造力,否则他将被湮没。他首创用新鲜的金枪鱼取代罐头金枪鱼制作流行的法式尼斯沙拉,第一个在非亚洲餐馆里提供春卷,第一个在披萨上用虾仁取代了意大利腊肠,同时也第一个把磨碎的松露放入了奶酪通心粉中。

 

读多丽丝路奈斯比特演讲辞有感

    他在比弗利山庄拥有了自己的餐馆SPAGO,更重要的是,他为举世瞩目的“奥斯卡颁奖礼”准备晚宴,且长达16年。今天,沃尔夫冈·帕克这个名字,已代表着世界最著名、最成功的厨师。现在他拥有约5000名员工,在美国和日本有70家餐馆,收入超过4亿美元。福布斯将他列为100名最重要的美国人之一。不过坊间仍有笑话谈论他和他在美国的著名奥地利伙伴施瓦辛格“谁的英语更差”。

 

读多丽丝路奈斯比特演讲辞有感

    这个故事并非在鼓励你读书不必尽力,它提醒我们的是,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非成功人生的先决条件。

    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我觉得中国的年轻人有抱负、聪明而且勤奋,但在自信心方面有一定欠缺,这大概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但是,生活不是“方向一旦设定就无法改变”的单行道。成为最好的学生、从最好的大学毕业,当然是不错的成就,但并非找到好工作的唯一途径。

    一份真正的好工作,其实就是你所喜欢的工作!  

     

读多丽丝路奈斯比特演讲辞有感   2011年3月25日,蔡顺华在中国石油大学演讲《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

 

【蔡顺华感言】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快乐的事。一生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无疑是最浪漫的事。沃尔夫冈·帕克的故事启迪我们: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大胆选择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不要轻易受父母和他人摆布。人生是你的,不是别人的。人心之所以会累,是因为常常徘徊在先吃草还是先吃稻的两难之间,像苏格拉底笔下的那头驴子一样,在举棋不定之中活活饿死。

——好男儿志在四方,争取到更远的地方、更高的平台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不要两眼只盯住自家门口那一亩三分地,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化竞争的伟大时代,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谈何“面向未来”?

——坚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一辈子不驰心旁骛,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件事做到极致,你想不成功都难。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有坚韧不拔者才会笑到最后。

宁做“一滴香”,不做万金油。还是我那句老话,一月一事者亡,一年一事者昌,一生一事者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